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司马懿夺权时,曹爽手上有天子和兵权,为何不抵抗就投降了?
司马懿,司马,洛阳司马懿夺权时,曹爽手上有天子和兵权,为何不抵抗就投降了?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看问题不单要看问题本身,更要看涉及问题的人的背后。
曹爽是曹操族孙,自幼与太子曹叡相交甚密,可以说曹爽一开局就处于社会的最上层,这样的情况就会导致曹爽缺少磨砺,缺少对人性的了解,缺少对阶层之间矛盾的认识,能教育他的人舍不得教育他,想教育他的人没勇气教育他,长此以往在曹爽身上转化为具体表现就是自大和天真。当一个人不能低头去看待一些问题的时候,这些问题必然会化为他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曹爽拥有天子不假,但这不同于曹操的“挟天子而令不臣”,曹爽与天子的关系一来自于自幼的交情,二来自于他的父亲大司马曹真的影响,这就使得曹爽完全没有危机感,毕竟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那一人还跟他穿一条裤子长大,国家层面上也几乎天下已定,日益凋零的东吴毫无威胁,在这样的内外环境下,曹爽表现出的天真是可以理解的。
曹爽拥有兵马也不假,但是曹爽一没有进行残酷政治斗争的觉悟,二没有进行残酷政治斗争的直接理由。空有兵马在手,心中想的却是天下已定,独修他自己所谓的君子之道,崇信重义便好,这样的状态,完全不可能是打了一辈子仗,和上级,和对手,和天下,和自己斗了一辈子的老狐狸司马懿的对手。
先是扫墓高平陵,一窝蜂把自己的兄弟亲信全带出了城,可能想博天下一个“忠孝”的名头。结果扭头就被司马懿发动了政变,而且瞬息之间就成功了。更可笑的是司马懿派死士占领曹爽和他兄弟的军营,竟然无人反抗,足见曹爽治军的失败。
接着,虽然曹芳就在身边,为了面子曹爽竟然不告诉曹芳司马懿叛变了,又不听从范桓保驾移都,举全国之兵讨伐司马懿的建议,反而在司马懿说我不杀你之后就天真的回去了,还更天真的让不安的属下相信司马懿的人品。最后被司马懿找了个谋反的名头就给杀了。
综上来看,曹爽输在思想上,输在家族天真的教育上,更输在自己的自大和迷之自信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用大司农范垣的一句话就是:曹子丹一代英豪,怎么生出个无用的败家子来。这应该是对曹爽最精辟的论断,我以前说过曹爽的性格是胆大妄为,而政治胆量却很小,一有大的灾难就麻爪了。
试想如果他听取范桓的劝告,请天子临驾许都,以天子的名义,用大将军印绶调动各地人马讨伐司马懿,老贼再有天大的本领也无济于事了。
可惜,可叹,曹爽就是一个十足的政治大笨蛋,即愚蠢(屡次不听兄弟和下属的劝告,倾巢出动,出城围猎,从而给司马懿可乘之机。)又无能(轻易放弃权利,从而招来杀身之祸。)把一首好牌给打烂了,有人说什么司马懿的能力远在曹爽之上,还有曹爽不得人心,使一些曹魏老臣导向司马懿一方等等,实际上全是废话。关键问题就出在曹爽的无能身上,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你既然没有相当的政治勇气,就不要踏入官场,还自不量力的与司马懿争斗,从而断送了自己和家族的性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暴起发难,趁着曹爽等人去高平陵拜祭魏明帝,京城出现权力真空的短暂缝隙之时,以私养的三千死士发动政变,占武库,攻皇城,长驱直入司马门,挟郭太后以号令天下。这是司马懿夺权的最后一役,史称\"高平陵事变\"。
从此后,曹魏天下改姓司马,权力被司马懿父子牢牢拽在手里,三马食槽的预言终于成真了。
这条路,司马懿走了41年。然而,与以往司马懿\"快稳狠\"的风格有所不同,这一次的司马懿,其实颇为\"弄险\",实在是一次孤注一掷的豪赌,他赌的,是大将军曹爽不敢跟他正面对抗。
在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中,司马懿问自己的儿子司马昭:\"你觉得曹爽跟诸葛亮比,怎么样?\"司马昭回答:\"蝼蚁尔!\"
其实,在历史上,曹爽可不是什么蝼蚁之辈。魏明帝托孤后,司马懿和曹爽同为辅政大臣。一开始,曹爽事事询问司马懿的意见。不久后,曹爽采用丁谧的计策,让司马懿成为太傅,荣其位,虚其权,渐渐将司马懿权力架空。就这样,曹爽生生压制了司马懿长达9年,而司马懿唯有装病,拿出当年拒绝成为曹操幕僚一样的老套路,才能够勉强保命。
高平陵事变前夕,曹爽可以说已经完全掌控了中央最高权力。他的手下,也有一大批得力的干将,比如当年的\"四聪八达\"。他绝对想不到,已经\"濒死\"状态的司马懿会绝地反击,发动这样一场明目张胆的叛变。
有一次,曹爽派心腹丁谧前去司马府探病,司马懿装出眼快瞎耳快聋的衰弱状态,骗过了丁谧。这让曹爽一党大为放心,他们一心盼着司马懿适时的寿终正寝。如果真是这样,四朝老臣就功德圆满了,司马懿将作为大魏的名臣良将而青史留名。
然而他们的愿望还是落空了,这只\"冢虎\"似乎注定要成为大魏王朝的掘墓人。毫无疑问,当司马懿暴起发难时,曹爽的状态是彻底懵逼的。\"爽得宣王(司马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为。\"(《三国志》)
曹爽虽\"不知所为\",但也并非毫无能为。他的部下,当时从洛阳逃出来的大司农桓范,就给他提供了两条可行性建议:一是带着天子去许昌,号召天下兵马勤王,以谋逆罪讨伐司马懿。如果真是这样,司马懿很可能身败名裂,落得一乱臣贼子的下场。
看到曹爽犹豫不决,桓范又去劝曹曦,提出暂用阙南别营和他典农校尉的军队来抵抗司马懿,甚至提出了自己可以亲自去为他们筹措粮草,而且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司马懿公然叛变,你不抵抗,必然不得好死。然而曹爽曹曦兄弟却仍然听不进去,他们在犹豫什么?大司农沛国桓范闻兵起,不应太后召,矫诏开平昌门,拔取剑戟,略将门候,南奔爽。宣王知,曰:\"范画策,爽必不能用范计。\"范说爽使车驾幸许昌,招外兵。爽兄弟 犹豫未决,范重谓羲曰:\"当今日,卿门户求贫贱复可得乎?且匹夫持质一人,尚欲望活,今卿与天子相随,令於天下,谁敢不应者?\"羲犹不能纳。(《三国志》)
上一篇:和面过程中小苏打放多了如何补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