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司马懿夺权时,曹爽手上有天子和兵权,为何不抵抗就投降了?
司马懿,司马,洛阳司马懿夺权时,曹爽手上有天子和兵权,为何不抵抗就投降了?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此事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高平陵政变,是三国时期最大的政治变动,它对曹魏、晋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都有深远影响。 司马懿是曹睿亲封的托孤大臣,司马懿和曹爽争权有相当的隐蔽性
司马懿是曹睿亲封的托孤大臣,有这重身份,司马懿发动政变或许仅仅是为了和曹爽争权,这就给曹爽、魏国元老和地方实力派造成错觉,从而影响判断。
帝流涕问疾,天子执帝手,目齐王曰:“以后事相托。死乃复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与大将军曹爽并受遗诏辅少主。引自《晋书·宣帝纪》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魏明帝曹睿病重,而司马懿正在平定辽东班师路上,曹睿急诏司马懿回京。司马懿闻讯后,乘轻车昼夜兼程赶回洛阳。
曹睿握着司马懿的手,看着年幼的齐王曹芳,对司马懿说:”终于撑到了你回来,我没有什么遗憾了。“司马懿和曹爽一同受曹睿遗诏辅佐幼主曹芳。
有意思的是,刘备白帝城托孤,当时任命的托孤大臣也是两位,除了诸葛亮外还有李严。后来诸葛亮借故废除了李严,将李严贬为平民。
诸葛亮李严事情发生在司马懿夺权之前,既然诸葛亮废掉李严照样效忠后主刘禅,司马懿干掉曹爽为什么不能继续效忠少主曹芳?对曹爽来说,既然诸葛亮能留李严的命,司马懿为什么不能放过自己?
能作为托孤大臣,是先帝对大臣人品、能力、地位的综合考虑,换言之,司马懿在曹睿眼里,就和刘备看待诸葛亮一样。
从后世眼光看,司马懿一家子都是乱臣贼子代名词,司马懿鹰视狼顾、非人臣之相,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在高平陵政变之前,说司马懿名声不下于诸葛亮也不为过。诸葛亮为人称道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司马懿也差不多。试举几例:
1)237年,割据辽东的公孙渊谋反,年近六旬的司马懿亲自率军远征辽东,历时一年方平定辽东之乱;
2)241年,吴将全琮攻打芍陂,硃然、孙伦围困樊城。司马懿亲自督军南征,大败吴军,这一年司马懿62岁;
3)243年,司马懿再次督军南下,对阵吴国诸葛恪,诸葛恪败退,这一年司马懿已经64岁。
在担任托孤大臣的时间里,司马懿不顾年迈,屡次不辞辛劳、千里远征,屡屡为魏国立下汗马功劳。
司马懿夺权的步骤很简单,先以手中兵马控制皇宫,请(逼迫)郭太后下诏书罢黜曹爽,接着控制洛阳城门、封锁消息,等到控制洛阳城内兵权、包围住曹爽党羽府邸后,司马懿和太尉蒋济带兵列阵洛阳城门外,对外宣称只针对曹爽,司马懿欢迎天子还都。
大司农桓范逃出洛阳面见曹爽,劝曹爽不要轻信司马懿,应该立刻去许昌号召天下兵马勤王、反攻洛阳。
对此,司马懿第二波攻势——糖衣炮弹出来了。
司马懿先是派遣侍中许允、尚书陈泰这样的魏国元老重臣去曹爽大营,表达司马懿诚意。接着又派曹爽所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去传达司马懿发下的誓言。有元老担保,有自己的亲信作证,最重要的,有德高望重的司马懿发誓,曹爽真的信了。他怀着做一富家翁的美梦,乖乖地回到洛阳、交出兵权。等待他的,却是曹氏一族的诛杀令。曹魏几代人苦心打下的天下,就这样轻而易举葬送。
因此,高平陵政变,表面上是一个为魏国立下汗马功劳、鞠躬尽瘁的托孤大臣司马懿向另一个托孤大臣夺权,这让很多人,包括曹爽和中间派的魏国元老们在内,都产生了错觉。谁都没有想到,司马懿抛弃自己和家族的荣耀、信誉,拼着留下千古骂名,要的不是曹爽的权力,而是曹家的江山。
高平陵之变的恶果,不仅仅是曹魏的名门世族遭到大屠杀,汉魏风骨遭到扼杀,更重要的是游戏规则完全改变,司马懿首开恶例,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不怕骂名,从此迷信暴力夺权的游戏屡屡上演,始作俑者司马家族也最终饱尝这一恶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
现实中,人们往往注重硬实力,包括官职的高低、军队数量多少等,而忽视软实力,包括:思想理论、政绩、威望等。
曹魏集团的第二代领导人曹丕、第三代领导人曹膚,寿命较短,第四代领导人曹芳时期,领导层内有大量是第一代领导人曹操的部下,这些人在纷乱复杂、艰苦卓绝的统一北方过程中,练就了强大的个人能力、人格魅力、团队精神等软实力。
曹爽的父亲曹真,就是曹魏第一代领导人曹操的部属,也是的曹操的堂弟,功勋卓著,深得曹魏一、二、三代领导人的信任,在集团中,威望很高,是核心成员。
曹爽能成为两大托孤大臣,是曹真在曹魏集团的地位起了很大的作用。
曹魏第四代领导人曹芳上任后,曹魏开始新老交替,以曹爽为代表的新生代开始代替老一辈。
我认为:以司马慤为代表曹魏集团的老一辈干部还是具有高风亮节的。
曹爽为代表的新生代,架空老一辈、夺取实权的过程,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司马愨等老一辈干部是接受了曹爽等新生代的安排,和平交权的。
曹爽等新生代掌握实权后,开始按他们的方针施政,但施政效果不佳,这才引起老一辈干部的担心。
司马意是很厚道的长者,当曹爽征蜀时,司马意很诚意地劝诚曹爽,以避免遭到灭顶之损失。
是曹爽等新生代施政的失误,被曹魏集团抛弃。
司马愨为代表的老一辈,集体发动政变,将曹爽为代表的新生代赶下台,是代表了曹魏集团的整体愿望。
这是曹魏老一辈干部和新生代干部软实力的较量,与官职高低、军队数量关系不大,就是曹爽听从桓范的建议,携曹芳移驾许昌,结果也是一样。
上一篇:和面过程中小苏打放多了如何补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