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怎么理解“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句话?
必先,道德经,的人你怎么理解“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句话?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你怎么理解“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句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6章,原意是要取得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后引伸为: 要想得到,必须首先给予或放弃;要收获,必须先付出。
这句话深刻示了收获的哲理。人的任何成功,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的。付出和努力是成功的前提。
这句话也发展成为战争和谋事的计策。先佯败、撤退、给予,示弱于敌,使其放弃警惕,制造机会,而后一举败敌。
这句话富含人生哲理和智慧,弄懂了,对人生和做事具有巨大的好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想收获,必先付出。没有播种,一定没有收获!欲钓获鱼,必投饵料!不付出努力,天上不会掉钞票!不付出真心,难获真情!不付出真情,难收真爱!
任何物质和精神需求,必先付出,方可获得。有舍才有得。不劳而获,除非走歪门邪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是一种关系上的转化,因果上的循环,利害上的依存。
一些反客为主的案例,就是有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成分。
理解深透,不失为人生可用之法,比如:可用于售销与以及人的交际。
首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都有为自己,放在首位的当然是自身的利益,这样的想法,可能在实际操作上,会出现自私和狭隘。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是关注点前移的表现,通常情况下,有了这样的理念,可操作空间大很多。比如,销售人员要舍得给小优惠才会留住优质顾客。又如:人要“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人的境况,都是利害相依,所谓祸兮福所倚,要消除祸患,这必须先进行利益上的舍弃,放弃一些现利与甜头,避免因诱惑而坠落。
种因得果,人的结果意识中,是因为自身的看不透,而受累,要学会把方案取适中和适合,太好太坏都可能出现过犹不及或欲速则不达的情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子》三十六章:
原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败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鱼的存在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释义:要想夺取它,必先给予它。意思是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一、老子的这一句话,细细分析,挺矛盾的。先给予,后夺取,岂不是多费周折,若是养虎为患呢?岂又不是白白付出?其实,老子是用辩证法观点来警醒后人,无论想要什么,都没有免费的午餐,想要吃饭,必须耕地下种子,有种子还不行,得除草、施肥,流了一大把汗,才能收到黄澄澄的谷子。
当代的农民正是这样做的,但是却越来越不如意了。知道为什么吗?都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造出了化学肥科。一开始,农民从怀疑到接受,确实粮食翻了一倍多。农民尝到了甜头,也舍得投入,年年亩施肥量逐渐加大,再加之防虫也用化学制剂,导致田地土壤板结,水田里再也不见青蛙、泥鳅了。现在亩产量可说不增加还略有下降。所以,先给予要有度,要想得到多可以,但不能无止境索取,见好就收。
二、老子的这一句话,有人说是针对战争的策略而言,好好揣摩一下,觉得挺有道理的。先说予,就是麻痹敌方,让它有酒喝、有肉吃,整天昏昏然,不事操练……久而久之,军心溃散,沉醉于娱乐之中。这种情况下,你要夺取它,岂不是得来全不费工夫。看似简单的事,做起来得早作计划准备,付出的越大,得到了自然多。这是一个阴谋,不能明,只能暗做。
三、老子的这一句话,对谁最管用,也最实惠,当然是生意人的商业行为最得益了。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曾说过:〃放长线钩大鱼,要想取之,必先予之。〃对的,经商者捂着口袋紧紧的不外散,就像钩鱼不上饵,岂能得利。
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新开业的门店,要么免费试用,要么公开打折等,尤其是节假日,新老店铺都大搞促销,赠送优惠券系列让利活动。这就是用先〃给予〃的方式招揽顾客,拉动消费升级,从而获得收入,增加品牌和知名度。
企业家管理企业也如出一辙,借签〃先给予〃策略,减少员工劳动强度,适时增加工资额度,让工员安心工作,从而提高产品质量,达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想得到,先付出,是矛盾的统一体。暂让一步,为后进取,付出多了,得到也多,不想付出,什么都得不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