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评价唐代七绝压卷之作,王昌龄的《出塞》?
阴山,边塞,明月如何评价唐代七绝压卷之作,王昌龄的《出塞》?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王昌龄最擅长七言绝句,有“七绝圣手”的称号。在圣手的所有七绝中,最能体现他的风格和水平的,就是这首《出塞》。《出塞》最受后世人推崇,明人李攀龙和杨慎都推举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但凡一首诗能盖过其它的诗,成为第一,无非就是要看它的气势和格调。
我们看一下《出塞》是如何脱颖而出,成为冠军的:
诗歌的一二句,好在气势的雄和浑
一、雄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句诗写边关的景,一轮明月照在一座雄关之上。这个景中有一个最广袤的空间和一个最辽阔的时间。
边塞诗往往都有广袤的空间背景,比如我们熟悉的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具有广袤空间背景的雄伟画面,还有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一片孤城万仞山”,还有李贺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些诗句也都有一个广袤的空间背景,给人以雄壮的感觉,但是“秦时明月汉时关”除了空间广袤,作者临时创新,在明月和雄关之前加上了秦时和汉时这一个鲜明的时间词,使得这句话既有广袤的空间感,又有辽阔的时间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这一句,基本就奠定了这首诗在所有七绝中的地位。
②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句写边关的人 上一句写时间的辽远,这一句写空间的广阔。这些未还之人,既有眼前的战士,还有更辽远的秦汉之时的战士,未还包括正在服役不能回,也包括已经牺牲永远回不去的那些战士。作者由“秦时明月汉时关”的眼前雄阔的景,引起对历朝历代许多戍守边疆不能回家的将士的深沉的感喟。
二、浑
整首诗气势流畅,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①眼前见到的辽阔广袤的景 ——②触景感喟广阔范围的无数的人不能回家——③④不能回家的原因“不教胡马度阴山 ”,突出战士保家卫国的高尚品质。
诗歌的三四句,高昂的格调
诗歌的三四句,回答第二句“人未还”的原因:为了保家卫国,将士们戍守边疆,有家不能回,有的人甚至牺牲了自己,永远都回不去家乡,这是一首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赞歌。
当然“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这两句还包涵复杂的感情,也微妙的讽刺了统治者在用人上的不足。
小结
短短28个字的绝句,写了千年的历史,万里的烽烟,将士为国捐躯赴死的豪情,对名将良相的渴望,苍凉悲壮,意味悠长,不愧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大概是中国所有读书人的梦想。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二十七岁的王昌龄已饱读诗书,开始了他的万里旅程。
与谢灵运、李白等人的游山玩水、寻仙访圣不同,与杜甫以及后世苏轼等人的命运多舛、颠沛流离而不得不走万里路也不同,王昌龄的旅程充满了奇幻色彩。
首先,他尚未赴科举、入仕途,就先自主选择了旅行。而且,与文人雅士最喜好的名山大川相比,更令他神往的,却是那偏远的塞外边疆。
于是,赴陇右、出玉门,整整两年的时间,他一直在大唐的西北边陲游历,也因此而写下了众多精彩的边塞诗篇。
其中,就包括这首著名的——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诗一共两首,其中的“秦时明月”这篇,被后世评为整个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绝句,又叫截句、短句等,四句一诗,通常为五言或七言(也有六言的,但极为少见)。绝句分为古绝与律绝两类。
古绝多在唐代以前,魏晋时期较为盛行,与乐府诗一脉相承,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古绝对于平仄韵律等要求不严,创作比较自由。
而律绝则从南朝后期律诗兴起之后诞生,至唐代达到鼎盛。律绝按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其形式上就等同于半首律诗。律绝也成为传世最多、最为后世认可的绝句诗的主要代表。
(因为在形式上就像是把整首律诗截开、断绝开,因此也有人认为这才是“绝句”这种体裁名称的由来)
律诗可算是古诗词中,对格律对仗要求最为严格的体裁了。八句四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与颈联相互对仗,并且有着极严的平仄韵律要求。
而绝句则可以选择律诗中或头尾两联,或中间两联,或者前四句,或者后四句均可。在创作格式上相对律诗要自由的多,但是在表现功底上却有着更高的要求。
王昌龄在整个唐代中,绝对是以七绝诗而著名的,号称“七绝圣手”,在七言绝句的造诣上与李白齐名。而他也是推动绝句从稚嫩走向成熟、最终在中晚唐时期成为流行体裁的一大功臣。
唐·司空图:国初,上好文章,雅风特盛,沈宋始兴之后,杰出江宁,宏思于李杜。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王昌龄多意而多用之,李太白寡意而寡用之。昌龄得之锤炼,太白出于自然,然而昌龄之意象深矣。
明·王世贞: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明·吴乔《围炉诗话》:王昌龄七绝,如八股之王济之也。起承转合之法,自此而定,是为唐体,后人无不宗之。
留传至今的唐代七绝诗,初唐仅77首,盛唐有472首。而其中,仅王昌龄一人就占了74首。他创作之高产,以及在七绝诗坛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唐代以边塞风格为题的诗人中,初唐的骆宾王、杨炯、陈子昂等人创作题材广泛,边塞诗只是其表现内容之一,尚不能算作完全的“边塞诗人”;而真正的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均晚于王昌龄,因此后人共认他为唐代边塞诗派的创始人和先驱。
王昌龄的《出塞》就属于绝句中的七言律绝,是边塞诗的扛鼎之作。
◆ 秦时明月汉时关
首句用七个字描写了两样景物——“月”和“关”。
然而,诗人仅仅用了两个特定的指向——“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隘,再加上特有的节奏和韵律,立刻赋予了首句七字以极为强大而浓烈的历史感、岁月感。
虽然描写的是静态的景物,但是读起来却能令人感到沧海桑田、时空轮转,秦汉魏晋千年的时光在舌尖、在眼前、在七字之间飞速流过。
此句不仅引人思古,更能令人感受到造化的伟大与自身的渺小。仰望夜空,看到的是与千年前强秦时人们头上的同一轮明月;左右回顾,环绕的是千年前强汉时遗留下来的关城。
想当年,秦之一统天下,汉之囊括四海,何等的王道伟岸、宏图霸业,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天上的明月、地上的雄关相比,是那样的短暂。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