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秦时明月》伏念和张良有一场关于伦理纲常的辩论,你支持谁呢?为什么?
师公,儒家,圣贤《秦时明月》伏念和张良有一场关于伦理纲常的辩论,你支持谁呢?为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秦时明月》伏念和张良有一场关于伦理纲常的辩论,你支持谁呢?为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陈年月饼小元报到!
要说小元支持谁呢?这个问题好难选!因为大师公和三师公说得都没错!
首先,要表扬一下大师公和三师公,二人学习不错,书没有白读,没有辜负先师的教诲,句句引经据典,张口不离儒家思想,你说孔子,我说孟子,你请出祖师爷,我也搬出老祖宗,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学霸斗法,神仙打架,厉害了,我的玄机娘娘,为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生动的语文课。看吧!让你不好好学习,否则吵架都吵不赢,看吵架也看不明白。
有人说,此处听不懂,对于高中生的话还好,因为课本上学过不少,再加上多年来积攒起来的文言文功底,能理解个大概。简言之,就是这样:
伏念:子房,你错了!始皇帝陛下惹不起,乖,老实听话!
张良:不,师兄,我没错!我才不听他的,他不配!
谁说《秦时明月》缺少历史文化底蕴的,先听懂儒家论道再说。小元可能看得少,只发现玄机娘娘愿意将如此枯燥只活在古籍里的文字搬出来用,而且用了很多,“历史为骨,艺术为翼”不是口号。
两位师公是“齐鲁三杰”之二,都是《诸子百家》出场的,三师公给人的感觉温文儒雅,谦和有礼,意气风发,睿智勇敢,正如官方设计的要求“花无缺+楚留香+诸葛亮+唐伯虎”。大师公给人的感觉古板严肃,端正沉稳,成熟庄重,深沉严厉。从三四部的表现来看,三师公一直在暗中帮助墨家、联合反秦联盟搞事情,不好好当老师,跑出来瞎折腾。而大师公貌似一直在授课、授课、授课,为人师表,管好自己的三尺讲台。当他得知子明子羽的真实身份后,竟然想把他们交给李斯。
相比风度翩翩、光彩夺目的三师公,大师公一直被小元所忽略,直到《君临天下》,在扶苏公子来访小圣贤庄之前,他对桑海城的局势、各派的情况分析得头头是道,一针见血,小元彻底路转粉了。大师公好棒!不愧是儒家的掌门人,三师公的大师兄!这哪里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分明心里装着家国天下。
这次辩论,大师公和三师公吵了起来,不能说谁对谁错,因为他们的立场和角度是不同的。“天地君亲师”本就是儒家奉行的伦理纲常,君可不行儒道,可儒道欲行却必须要通过君王,这也是为什么孔老夫子劳苦奔波很多年周游列国,宣传他的儒道。
大师公驾驭得了威道之剑太阿,其圣者风范、王者气度将圣王剑法练就得出神入化,一切依礼而行。他不想卷入什么剿灭叛逆、奋起反秦的事件中,他很有掌门人的担当,有将儒家发扬光大的觉悟。因此,他只想维护儒家自身的利益,保护儒家上下的周全,小圣贤庄上上下下的安危比什么都重要,他只想单纯地专研学问,不涉时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尽管如此,大师公并未交出天明和少羽,因为他有仁爱之心,“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大师公与这两个小孩无冤无仇,他是不忍心将两个小孩子送入虎穴的,否则还谈什么儒道,连这点仁义都没有!当得知天明和少羽身在蜃楼这等险要之地时,大师公还为此担心着。大师公虽然不惹事,可也不怕事,你有心若止水和万川秋水这等非常之道,我来个知海无涯,见花问道,连天才少女晓梦都忍不住夸赞说大师公不错!
至于三师公,小元觉得,三师公除了不认同始皇帝的严刑酷法,对始皇帝更有一种国仇家恨,因为他不是普通人,他出生在一个相国世家,假如不出意外,韩国未灭,他会和其祖辈父辈一样成为一代贤相。为人慷慨,雪中送炭是好事;为民着想,痛斥暴政也没错。只是,由于他的任性,他真的会把小圣贤庄推向火坑。
三师公说过,有两件东西在他心中同样重要,小元猜,这两件东西,一是儒家安危,一是心中大义。虽然话是这样说,可三师公还说过,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选择舍生而取义。看来,小圣贤庄在他心中是万年老二,他更在意的是心之所向,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他就会不顾一切地去做。真有做选择的那天,他一定会选心中大义,为了它,哪怕与流沙、与曾经并肩作战的伙伴兼好友为敌,也在所不惜!
不过,从罗网要消灭诸子百家、唯我独尊的架势上看,就算三师公不这样做,不连累到小圣贤庄,儒家也已经成了俎上鱼肉,惊鲵不是说了嘛,儒家是下一个目标!始皇帝陛下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墨家已灭,儒家尚存,而罗网正是始皇帝陛下统治天下的一件锋锐凶器。
小元觉得,不能单从此事上而将大师公、三师公分高下,没有对错,只有利弊,优秀如三师公,也只适合成为一个智囊,而沉稳如大师公,更适合成为一代领航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看到这个问题之前还真不知道万里长城已经出了,先去看看再说。看了之后觉得,张良和伏念完全是站在两个不同的角度之间的辩论,就辩论本身而言两人都是以儒家的教义为出发点和论据,但是最后的落脚点却迥然不同。二落脚点的不同则是由他二人的觉悟决定的,张良是以天下计,为百姓计,伏念是为小圣贤庄着想,为帝国的统治的着想。觉悟不一样,高下立判
上一篇:有什么值得摘要的美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