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评价唐代七绝压卷之作,王昌龄的《出塞》?
阴山,边塞,明月如何评价唐代七绝压卷之作,王昌龄的《出塞》?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这两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真可谓“发兴高远”。
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诗人在三四句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他为久戍的士卒发出呼吁,希望有象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对、《出塞》历来评价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这些评价未必恰当,但它确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王昌龄生于武则天时代。成长于开元时期,卒于肃宗朝,可以顺见证了盛唐兴起到衰败的全过程。 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称王昌龄为盛唐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出塞》就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边塞七绝首句高昂,骤响易彻,以雷鸣般的声势打开一个局面,“秦时明月汉时关”,用互文的修辞手法,从秦汉到隋唐,历史到现实的明月关山集中在一句诗里,显示了历史的厚重感。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也是从秦汉到现实上千年来从内地到边关系将士有几人能功成名就,衣锦还乡?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也是一对矛盾,要巩固边防就会有人牺牲,“古来征战几人回”,“一将功成万骨枯”。
诗人也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但面对这样的现实,他也无可奈何,诗的后两句似乎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龙城飞将”是谁?历来有争议,有人说是李广。有人说是卫青,也有人说两人都有。其实我认为就是写李广一个人的。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飞将军称号就是这样来的。有人说李广与龙城没有一毛钱关系。李广是天水人,这里是伏羲、女娲、轩辕故里,古代就有“龙城”之名。这李广与龙城有两毛钱关系了吧?温庭筠《伤温德彝》“昔年戎虏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 侯印不闻封李广,他人丘垄似天山。”就是说李广守卫龙城的。龙城飞将就是李广,那么诗人为什么喜欢李广呢?卫青霍去病都是汉朝名将,为什么少有人写呢?诗人爱悲剧英雄,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李广致死没有封侯,王勃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历代文人对李广不能封侯耿耿于怀,原因是文人自己感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拿李广为自己鸣不平。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使就是如果让的意思。就是说李广不在了,国家的安全没有保障了。既反映了对唐朝当局用人不明,不能任用贤才的不满,也表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还反映自己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
有人说王昌龄的诗委婉含蓄,也有人说他直率爽朗,直抒胸臆。就《出塞》而言既有直抒胸臆的一面,又有委婉含蓄的一面。有人说是一首反战诗,也有人说是赞扬战争,歌颂战斗英雄的诗。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两种思想在诗中都有反映,这就是诗人本身的矛盾所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的明月,死人的骸骨,吸收日精月华,在月空凝白色的冷色,冰霜逼迫汉朝的关口,人未还,活人九死一生逃得性命,望着窗外,荒凉的月球上白光与人间的白骨相互感应,活人悚然如同被鬼借尸还魂一般,就是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死人是习惯的事情,活人处在以杀人为乐,不可得志天下的乱世。
龙城飞将没有存在,其脆易泮,其未兆易谋,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起于累土,处于积重难返的朝代,力挽狂澜的代价就是忠臣吐血而亡,人才刚出世,就给统治者抹杀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