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有机会赶跑英军吗?
鸦片战争,中国,英军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有机会赶跑英军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有机会赶跑英军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根本没有机会打赢英军,因为满清的军队和英军存在代际差距。
首先,满清的军队是不熟悉海战的,其实中国的军队自古以来都不熟悉海战,我们的海军力量一直很弱。我们一直熟悉陆战,不管是步兵战法还是骑兵战法,中国军队都有成熟的训练和作战体系,但是英国偏偏是个熟悉海战的对手,而且鸦片战争是英国从海上攻击,这样我们就无法发挥陆上的优势。
第二,满清的武器和英军的差距太大。林则徐当时销烟的时候,就预料到会遭到英国的报复,所以提前准备,修整了虎门和广州的炮台,但是没有用。满清当时的武器太落后,火炮无论射程和灵活性都不及英军的火炮。这样双方一开战,英军发射炮弹可以打到满清的阵地上,但是满清的火炮却够不到英军。武器落后只能被动挨打。
最后,英国是出动的海军,海军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灵活,如果当时英军在广州被打败了,它完全可以开着船去浙江,要不就北上天津,中国漫长的海岸线都是它的战场。而满清的军队是做不到这么灵活的。这么长的海岸线也无法防守,所以面对英国人,满清是必败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天朝上国心态下的抗敌与失败的必然结局
先说结论:此战不可避免,而清军迎敌必败
一、“天朝上国”心态下的御外攘夷
我天朝上国如果对夷没有打得服服帖帖,让它匍匐在天朝脚下,怎能体现我天朝威严。因此,避战策略不能为天朝所容忍,这会被天朝视为奇耻大辱。典型的例子就是琦善想主和时,外界盛传他的“贿和“,被视为卖国贼,家财充官,被判处斩监候,秋后勾决,当然最后由于皇恩浩荡,又被重新起用。这背后的关键就在于天朝观念。按照儒家学说,“夷夏”观念,对于那些桀骜不驯的“蛮夷”,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来一大兵进剿,杀他个片甲不留,方能大快人心。
二、船坚炮利凸显的工业技术落后
我们常常幻想用全民战术,诱敌深入等策略来赢取鸦片战争的胜利。但这仅仅是幻想。如果细致分析就会得出此战必败,不可避免的必然结局。
1.炮利
英军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在武器的装备上已经进入到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处在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冷兵器有什么——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什么带尖儿,带刺儿的,带棱的,带刃的,带绒绳的,带锁链儿的,带倒齿钩的,带峨嵋刺儿的。而火器呢有是有,但主要是仿造明代引进的“佛郎机”、“鸟铳“、”红夷大炮”等,都已经好几百年了,几百年前的样式了。虽然我们引以为傲的火药是我们的四大发明之一,但并没有形成科学理论和实验体系,使中国火药武器的发展受到了根本性的制约。
再来看工艺上的差别就更显著了。
英国由于工业革命技术的推动,冶炼技术已经使铁质的纯度大大提高,杂质少了,火炮的质量就更好了。而清军的呢,火炮的铁质含有大量杂质,经常出现炸裂的事情。没把别人轰死,先把自己炸死了。铸炮工艺之差别一目了然了。
2.船坚
英国的舰船较于清军更是先进。一个经过新航路经常远洋航行经验丰富,又由工业革命武装的近代化海军队伍岂是仅仅拥有水师用于海岸巡逻的清军所可比拟?无论从数量、质量即吨位及制造工艺,还是从安装的火炮数量上来讲,英军都远胜清军。其舰船航行速度之快、机动性强、吃水浅、炮位多等诸优点在当时的比较中尤为突出。使英军可以肆无忌惮、横行无忌地游曵于中国的海岸及内河,一时无敌于天下,来去自如。
三、将与兵的腐化背后彰显的军事制度的落后
1.“安内重于防外“思虑下的兵力编制及实际战斗力
兵力一项是我们幻想胜利的重要一点。认为我泱泱大国,人员之多,动用人海战术怎么也能把蛮夷打败赶走。
清军的兵力主要为八旗兵和绿营兵,共80万。英军全国共计20万。远征军初为7000人,后增至20000人。兵力对比一目了然。但是清军的80万实际能用于战争的又有多少呢?要考察这个问题就涉及到清军的军事编制。
清政府做为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始终认为颠覆政权的力量不在外而重在内。所以军事力量的部署上主要以防民为主。实行满汉分殄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的对立始终存在于满清政权时代。整体特点就是以兵力集中、武器装备优良的八旗兵防范绿营兵,以绿营兵分散各地防民之乱。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的兵制,也就决定了清军的整体状况。清军主要的精力用于防民了,在市镇要冲之地驻扎小股兵力防止滋事。从这个角度来讲,清军不能称为国防军,更多的是具备了警察的职能,而且警察的色彩更浓一些。
再加上民族的对立、防民的心态之下,让清政府也不敢去动员民众,发起一场全民的抗战。讲到这里那些渴望用全民之力对抗英的幻想者应该清醒了。
2.交通不便及怠慢已久之下的调兵强将
工业落后之下的交通不便也是显然易见的。从当时的调兵速度来看,全靠两条腿的清军如果从邻省调来,在路上的时间约为30-40天;隔一、二省的就要多至50天;三省的就增至70天了,四省的就得等上90天了。如此速度相较于英军舰船的航速及重复性使用相比。可以说等援军到了,花儿都谢了,黄花菜都凉了。兵丁如此,将官呢?靖逆大将军奕山坐着轿子,几十人的侍从队伍,从京城浩浩荡荡出发,从京城到广州用了57天,比他的前任琦善多用了一天。十万火急的战事与行如龟速的行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传统思想下的兵丁来源
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这是传统的思想。清政府实际的是募兵制,在这种社会观念下哪些人会来当兵呢?只有失去生活来源的、走投无敌的人才会去吃这口饭。因此兵丁来源可谓各色人等。他们来投军更多的是想为了活命。而清军的粮饷由于财政的匮乏,注定了不足的命运。这种情况之下,清军士兵为了维持生计,养活一大家子人,肯定得在正项收入之外另觅别项来源。品行好一些的替人打打工,种种地,做点不生意。品行不好的就会利用手中的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去敲诈勒索了。如此队伍怎得民心?战斗力可想而知!
上一篇:印度人为何两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