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韩信堪称西汉传奇人物,一生得意为何下场凄惨?究竟是何原因?
韩信,刘邦,项羽韩信堪称西汉传奇人物,一生得意为何下场凄惨?究竟是何原因?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但韩信这么做,虽然是个大错误,却并不致命,依然还有挽回局面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趁机独立出去,做一个独立的齐王,而非臣属于汉王的齐王。可惜,韩信矫情了,而他的矫情,也时他性格里的致命伤,做了威胁中央集权最大的敌人,却又想着跟皇帝和平相处,君臣和谐,这不是痴人说梦的么?
韩信具有那个时代天才般的军事才能,却又过于自负,搞不清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干出了一副想要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样子,但其实他又“誓不判汉”,如此行事,既愚蠢不堪,又矫揉造作,能不败亡的么。
刘韩之间的关系,从他成为齐王那一刻就已经破裂了,而刘邦要干掉他,是中央集权的必然,汉朝不允许异姓王,不能再建一个如周王朝一般的政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里是芒果论史!
善于谋事,拙于谋身导致了韩信的悲惨结局,但实际上这仅仅是韩信惨剧的表面原因,根本原因其实在于韩信的个人性格,他的人生追求决定了他不可能像萧何、张良一般保全自身,而他的人格品质又使得他多次错失推翻刘邦的机会,以至于最终沦落到被吕后所杀。
人生追求使得韩信无法“低调”
人生追求:出人头地、封王萧何保全自己的方式是“自污”,通过败坏自己的名声,主动丢失民心来向刘邦传达自己并无异心的信息。张良保全自己的方式是“归隐”,建国之后几乎隐退,刘邦、吕后不找上门来,他就不主动提意见,通过疏远权力中心来向刘邦传达自己并无异心的信息。
但是韩信不能这么做,他并非不会低调,而是如果让他“低调”,那于他而言是一件生不如死的事情。出人头地是他的毕生追求,这是他生存的意义,如果要让他舍弃这一切只图在刘邦帐下唯唯诺诺的生存,那他的人生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说,韩信的人生追求使得他没有办法“低调”求生存。
他是如何形成这种人生追求的?
青年时代是一个人确立三观的重要时期,一个悲催的青年时代对韩信的三观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他极度渴望“裂土封王”、“出人头地”的人生价值观也是受此影响才得以成形。
韩信年轻的时候非常贫穷,只能靠南昌亭长接济,他整日蹭吃蹭喝让南昌亭长的妻子对其非常厌恶。韩信明了南昌亭长妻子的心意,一怒之下离开了,如果后来没有得到漂母救济,堂堂兵仙很可能还未一展拳脚就被饿死了。《史记 淮阴侯列传》记载了韩信和漂母之间的一段对话,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一窥青年韩信的际遇。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韩信自信满满的对漂母说,“吾必有以重报母”,谁知漂母却直言韩信身为一个大男人不能自食其力,可想而知,这对于韩信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对他的自尊心会造成非常大的损害,但同时也会激励他脚踏实地的奋斗,使其确立“出人头地”的人生目标。
除了漂母之外,关于韩信青年时代更广为人知的事迹还有“胯下之辱”,这一个个惨痛的的经历让韩信的自尊心受挫,同时使得他迫切的需要证明自己,从他后来的一系列表现中,这一观点就可以得到验证。
韩信有哪些渴望“出人头地”的表现?
秦末起义大爆发后,韩信看到了“出人头地”的希望,他勇敢的投奔起义军,希望可以在这乱世中建功立业,向曾经瞧不起他的人证明他的实力。可惜的是,直到秦朝灭亡他也不过是项羽帐下的一个执戟卫士,这是一份前途渺茫的工作,这没办法帮助韩信完成“出人头地”的人生追求。
于是韩信逃到了汉军军营之中,他主动的寻找了刘邦的两个亲信,夏侯婴和萧何。可是据《史记 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对于韩信这种“找关系”的行为非常不屑,所以并未重用韩信,韩信觉得在汉王手下也无法“出人头地”,于是深夜逃跑。由此可见,如果刘邦不用韩信,韩信就会去找下一个诸侯王,他对于“出人头地”的执念非常深。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韩信对“出人头地”的渴求还在求封“假齐王”一事中有所体现。当时刘、项二人僵持不下,听闻韩信攻克齐国的消息,刘邦第一时间下令让韩信率兵支援,但韩信不但不遵守军令,还借机求封“假齐王”,刘邦气得破口大骂,“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虽然韩信最终仍然被封,但他在“出人头地”思想的驱动下做出的行为无疑使得刘邦非常反感。
宁愿冒着如此风险求封,只能说韩信内心的理智已经被对“出人头地”的渴望所压制了。
人格品质使得韩信错失推翻刘邦的机会
人格品质:天真,没有城府韩信受封齐王时的局势非常奇妙,他和刘邦一起对项羽形成了包围夹击之势,同时项羽拥兵10万,刘邦拥兵20万,韩信拥兵30万,从数字上来说,韩信所拥有的军事实力是最强大的。项羽因此而恐,刘邦也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为“真齐王”,此时的韩信完全拥有改变天下局势的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两个说客对韩信进行了劝说,一个项羽派来的武涉,另一个是韩信手下的蒯通。两人都言明了韩信在如此局势下的利害所在。尤其是武涉直接指出,“汉王之所以容许韩信存在,根本原因是项羽的存在”,项羽一死韩信也就没有了利用价值 ,势必会成为刘邦的下一个打击目标。
面对武涉“理性”分析所得出的直指要害的劝说,韩信的回复则显得非常“感性”,据《史记 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自认为他所得到的一切都是汉王给予他的,所以他绝不能背叛汉王,武涉走后,蒯通又劝诫韩信,韩信直言,“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彻底表达了自己不可能背叛刘邦之意。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
以“感性”对“理性”,由此可见韩信其实是一个“天真”的人,他拒绝蒯通、拒绝武涉不是因为他看不明白天下的形势,而仅仅是因为他觉得刘邦不会对他下手,这种政治上的青涩使得韩信多次错失了推翻刘邦的机会。
项羽溃败之后,刘邦第一时间夺韩信兵权,随后将韩信迁为楚王,这是一个暗削,对韩信而言,他虽然由此预感到了武涉、蒯通所言很可能成真,但这并没有触及到他“出人头地”的人生价值底线,楚地虽然不如齐地好,但至少也是一个“王”,还是可以接受的。
上一篇:中年人成长的烦恼是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