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何说 “安史之乱”早有预兆,起因是没有执行好“出将入相”政策?
出将入相,军权,安史之乱为何说 “安史之乱”早有预兆,起因是没有执行好“出将入相”政策?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何说 “安史之乱”早有预兆,起因是没有执行好“出将入相”政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安史之乱”让大唐从强盛走向衰落,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安史之乱”的根源是地方出现了实权的人物,军事长官又出任民政长官,这样就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最终威胁到中央政权。而且这种影响延续到后面的晚唐五代十国将近百年以上的时间,也难怪宋朝以后都不敢让武将权利太大,而之后朝代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也都是文官领导武官,这就是“安史之乱”闹出的后遗症。
那么唐朝是不是对这种情况没有预防措施呢?其实并不是,军阀割据势力在唐朝以前也多次出现,唐朝的建立本身就是在消灭隋朝末年割据势力的基础之上。对此唐朝有着一套“出将入相”的制度来保证及时回收军权,防止军方实权人物在地方坐大,只可惜这个政策在安禄山身上失效了。
所谓“出将入相”,指的是一个人政治生涯达到顶峰,德才兼备,能够胜任文武职位。《旧唐书·王珪传》:“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这其中的李靖就是出将入相的典型代表,但是本来是赞颂之词的背后的,却包含了唐朝武将主动放弃军权的政治潜规则。
武将功高震主历来都有,尤其是战功赫赫的大将甚至会出现赏无可赏的情况,这时武将和皇帝之间通常会达成一个默契,以主动放弃自己的军权为代价,转而出任更高级别的文官。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是放下军权,避免皇帝的怀疑,不会引起杀身之祸;第二出任文官后,实际上权利也不小,从家族财富的角度并没有损失,算是一种善终的安排,总比落得一个狡兔死,走狗烹的情况要好。
正是有这种政治潜规则的存在,李靖这种实权将领主动交还军权,然后“出将入相”,地方割据就不可能存在,以后的很多将军也都默默遵守这套制度,应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除非有的将领不安于“入相”,而是想自己当皇帝。而安禄山就是这种人,他的兴趣并不在于将“军权”兑换为“相权”,因为当时的节度使制度为了保证开疆拓土赋予了地方官员军政大权于一身,区区“相权”哪有这个来的诱惑呢?而当时的杨国忠也不愿意身边多一个竞争对手,这样一拍即合,安禄山就没有遵守“出将入相”的政治潜规则,也就为后面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而自唐朝以后,剥夺武将的军权就不在是一种政治潜规则,而是强迫执行的政策,宋朝杯酒释兵权,大将最后只能到枢密院当文官,明朝更是杀尽功臣大将,少了一些唐朝政治风雅,更多了一些残忍血腥的气息,这也都是安禄山的功劳了。
那么你觉得“安史之乱”的出现还有哪些原因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