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有些古代名人的书法,现代出版社没人出版?
书法,出版社,法度为什么有些古代名人的书法,现代出版社没人出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有些古代名人的书法,现代出版社没人出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书法艺术,源于汉字的实用性书写。
书法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但书法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写字”。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写字要正确、工整、规范,而书法则要表现人的个性特征,要能“形其哀乐,达其情性”。书法要有书法艺术特有的审美价值,具有丰富的变化和一定的创造性。
古往今来,留存于世的书法作品,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即书家之书,名人之书,画家之书,学者之书。
书法家的作品重法度与创意,名人书法则只以作者的身份而定,多不计工拙,法度缺失,实用性较强。
画家轻法度而喜欢“画字”,故其书多画意,学者之书重书工与法度而缺乏创意。
四种类型中,唯书家之书,最堪后人师法,是临池学书的最佳选择。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字的书写逐渐摆脱了实用性对它的制约,而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书法复兴,学书者甚众。临摹作为进入书法创作必要的技术准备,优秀法帖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
现代出版社,为满足广大学书者临池学书的需求,从历代留存的书法作品中,好中选优,印刷出版,以利后学。出版社以经济利益为第一要务,所选法帖必须在继承基本法度的基础上,在艺术审美方面有所突破,而非循规蹈矩、呆板僵死、状若算子,艺术价值不高的名人书法和学者书法。
名人书法和学者书法,大多只有文献价值,其审美追求不明显,尚未达到艺术的境界,笔墨功夫不足。当然出版社也会选择一些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名人和学者的书法作品,印刷出版。但其意义在于文献价值,是提供给读者阅读与研究的,而非临池的范本。有些偏好者,用来临摹学习,倒也无可厚非,但其学习效果总要差好多。
出版社在印刷和出版这类书作时,是慎之又慎的。书印出来了,摆上了新华书店的书架,无人问津,出版社可是要赔钱的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文化与书法、艺术鉴赏与人文情怀总是有着密切的关系。文艺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错,但必须要有主流的东西以做引领,否则香花毒雨后疯长,草牛鬼蛇神鱼龙混杂。进而导致文艺批评界牛说牛大,角说角长。让普通人感到莫衷一是,无所适从。出现军阀混战般的混乱局面毕竟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古代有些人的书法作品,就纯艺术而言,的确堪称上乘,可他们的人品却得打折扣(比如宋代的蔡、秦),古代有些帝王的作品也不错,但还达不到于人示范地步。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是人在基本生存满足之外的追求和实现、感受和表达、内容和方式。书法是艺术的一种,艺术又是文化的一种。在中国艺术门类中,书法尤其显著,书法透彻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特色。这里我们不打算展开去讨论。总而言之:通过文化与艺术的综合考量,对公认的好的东西,像王羲之的诸贴、颜柳欧赵的楷书作品、孙过庭的《书谱》等,好多签约出版社均在出版,而对那些有争议的,或不被大众公认的,或非主流的东西,一般出版社是不会出版的。这其中既有文化引领的考虑,也有经济效益的考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现代出版社看的效益,看出版后的发行量。这些都受名人书法的内容、风格和影响等因素的影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本人的一点拙见 希望能帮助到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现在欣赏古代名家书法的人本来就不太多。如今网络方便,点开百度,欣赏什么内容都能找到,比翻书快多了。更没有必要买书去欣赏了。除非特别喜欢的或是专业人士。,才能到书店里去买。
印出的书卖不动,就要打折,或者到书市上去卖,我的大部分书法和古文字的工具书都是在书市和小摊上买的。现在是市场经济。干什么都讲究赢利。光赔本赚吆喝谁还做啊。这是明摆着的事儿。
如果您真需要这方面的资料就到百度上去找。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