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诗经》中最美的诗你认为是哪一首?
诗经,汉江,伊人《诗经》中最美的诗你认为是哪一首?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不过话说回来,提起《诗经》,除去最早会背的开篇那首《关雎》以外,首先让我想到的还是王国维先生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里点赞过的《蒹葭》。
《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王国维《人间词话》
何为“风人深致”?《诗经》按音乐风格可分做风、雅、颂三类。“风人”本来意指古代采集民歌风俗等以观民风的官员。王国维这句评语中的“风人”,所指应该就是诗人自身。如《昭明文选》中有一篇曹植的《求通亲亲表》,表里有“是以雍雍穆穆,风人咏之”的句子。后唐人吕延济在《五臣文选注》中注明:“风人,诗人也。”
“深致”二字是深远的意味、情趣。如刘义庆在《世说新语·文学》中也有:
纡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所以,王国维整句话的意思是说:《蒹葭》在《诗经》的所有篇章中,最具感发之力量,也即最为鲜明生动、感人至深。
《蒹葭》归属“国风”之“秦风”,即秦地的音乐。此一篇,表面看来似写爱情,实则意蕴多含。因非为实写,故而诗中物像在读者眼中,包藏着无限多的象征意味。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说“在水一方”实为“企慕情境”。何为企慕?用钱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可望而不可即,心向往之,却身不能至……”
“重章复沓”是《诗经》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蒹葭》也不例外,全诗三章,后二章是对第一章的重复。其间仅改动过几个字,有一唱三叹之妙,在反复的吟唱之中往复推进。然而,所企慕之“伊人”最终还是如雾里看花般未能临近。至深的意境,朦胧的情感,令人回味长久。
后之继承者如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水之神,亦在此种情境。再有晚唐李商隐的诸多《无题》诗,绮丽精工中透出深情绵邈的朦胧美境。早些年,台湾作家琼瑶写过一部小说,叫做《在水一方》,其灵感便源自《蒹葭》。
“共鸣”是读者阅读过程中与文本产生心灵共振及感应的情形映照,也是诗歌、文章之所以能打动人心的重要因素之一。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汤显祖的《牡丹亭》,都曾引发过当时代青年读者对作品中主人公自杀行为的效仿,这就是共鸣的力量!
《蒹葭》所咏唱的意象,以及诗歌的整体意境,同样会给很多人以似曾相识之感。无论在情感上,事业以及生活等诸多方面,每个人都可能有过相似经历,即所要追求的美好事物看似近在咫尺,却又触手难及。
因此,《蒹葭》的诗境之美,亦是一种伤感的缺憾之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首诗共三章,这是诗中的第一章。首先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露重霜浓的清凉景色。正是身当此时此景,诗人写他牵肠挂肚地思念起自己所向往和爱慕的人。但只见一片秋景寂寂,秋水漫漫,而人在何处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是说自己意想中的人远隔秋水,遥遥不得相会。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但“道阻且长”,路远水阔,又多险阻。因而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他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宛似就在前面流水环绕的小岛上,只是人影迷离,似真不真。这是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采薇》。分享一下其中的一段话。
惜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首诗歌写的是一个戍卒戍边多年,想回家确不得,终于回家,确一切,物是人非的情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诗经三百首,
最美是关雎。
君子水边走,
歌声动碧溪。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作为理科生,诗经简单押韵的诗句让我至今难忘,主要因为画面感太强,可能因为了解的太少,《蒹葭》是我现在唯一能背下来的,再加上邓丽君的完美翻译,每每听到还是能想起那位《在水一方》的少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诗经》里边,我最喜欢的就是《桃夭》这一篇了,我觉得确实挺美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姑娘出嫁时的景象,女子这一生,出嫁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在桃花盛开的时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上一篇:有没有看过《英雄志》的小伙伴?你觉得这本书能吊打大部分所谓的“玄幻神书”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