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花齐放,最终封建王朝一统后独尊儒家是为何?
儒家,思想,董仲舒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花齐放,最终封建王朝一统后独尊儒家是为何?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说,各种思想涌现,也出现一大批有名的学说代表人物,如老子、孔子、韩非等,思想学说活跃,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你方唱罢我登场。
可以说当时是一个言论自由的时代。 秦灭亡后,汉高祖刘邦时期很多政策还是照搬秦朝,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汉武帝接受了他的提议,儒家思想一家独大。
此时的儒家学说也得到了发展和升级。 儒家思想主要讲究仁政,主张用‘’仁‘’治理国家,建立和完善了道德体系。“三纲五常”就是其中的内容。
董仲舒利用排除法,对于道家、法家等学说中利于皇权统治的内容,进行优化改进,并强调“君权神授”的思想。以此教化人民,使得人民从思想上认可封建君主统治的正统,这不仅满足了封建君主的需求,也让人民有了思想标准。 儒家学说同时强调责任,统治者要以‘’仁‘’服务于人民,人民必须忠于君主。同时改变了‘’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强化君权。
儒家提倡的‘’德政和礼治‘’,加强了道德的规范,与法家提倡的“一断于法”的暴力统治区别很大。道家的“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也不利于君王的统治。 董仲舒总结前人各种学说,以儒家思想为根本,以法家、道家学说为辅,进行了融合,儒家新型理论形成,这一格局为以后历代君王借鉴。 我觉得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形成,都有它的时代性,符合统治者利益的思想就会被沿用,封建帝王虽说至高无上,但他们也希望自己的统治能够延续,于是用一种他们认为合理的思想去加强统治,是符合时宜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儒家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重德文化”,强调“克己复礼、内圣外王”,也是当时的精英文化,文化特征属于“救世主”式文化,儒家文化希望造就社会精英——君子圣贤服务于整个社会,而其结果却实恰恰被帝王专治阶层所利用。儒家文化确实对农耕文明血亲社会的结构稳定性和传承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现实中的历代帝王专治阶层却并非是儒家文化所培养的精英,大一统的独裁专治阶层正是看重了儒家文化“救世主”和“愚民重德”的本质特征,才采用“罢除百家、独尊儒术”的“外儒内法”——挂羊头卖狗肉式专治统治,对下用霸王之法,对己则是“天授王权”的待遇。儒家文化为统治阶级提供了合理合法的思想文化基础和理论依据。让历代的“王”自以为是、为所欲为。老百姓却以德报怨、以德治己,“救世主”的文化属于典型的弱势文化,弱势文化造就弱者,弱者只有改变自己的文化属性,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今人只知德治。上古分为公德而治与私德而治。
公德而治,也就是公天下,如尧让于舜,舜让于禹。
私德而治,也就是家天下了,所谓兄终弟及,父死子承了。
至春秋战国,随着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新的问题随之而出。遂生各种学术思想,所谓诸子百家了。
儒家者流,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
法家者流,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孔子当位儒派代表,主张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然而,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段话为,天下都守秩序,则君臣有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下不守秩序,则强者为王了。
独尊儒术,起于始王。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这段意思是,统制言论与思想。于是乎后世追循并光大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儒家是帝国统治思想,又很强的调和矛盾的功效!法家会激化矛盾,墨家个性太过张扬,其他的要么像名家那样功利思想重,要么像兵家那样追求单方面能力增长,都对帝国制度和凝聚人心不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根本原因是相比老子道家的无为而治不问红尘俗事儿,孔夫子那套理论更有利于统治集团治理国家、从思想上控制人民!
上一篇:怎样鉴定印章印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