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果关羽不丢荆州,那天下是不是就是刘备的?
刘备,荆州,益州如果关羽不丢荆州,那天下是不是就是刘备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但是拿下樊城以后想一举灭掉曹魏还是非常困难的,当时迁都是因为许都离襄樊太近了,威胁太大,当时曹操的重心已经挪到了邺城,如果迁都的话整体也不会受到大的影响。而且曹魏的地盘最大,实力雄厚,即使丢掉荆州北部地区,整个中原还是在掌握之中。
最重要的一点曹魏的兵士和粮草是最多的,打仗打得就是消耗,关羽占据了襄樊地带后,虽然能够和西部连成一片,但是也只是力量变强,而且西部地区依旧有张郃等人驻守,中部的话派出徐晃坐镇,完全能够抵挡关羽的军队。东部东吴的步战能力太差,所以根本没有机会取得更多的战果。
不过关羽拿下了樊城以后,整个蜀军会风头正盛,无可匹敌,但是曹魏抵挡起来还是没问题的,而且孙吴也会制衡三方,到时候肯定会和曹魏联合来对抗蜀军,因此到时候两线作战的话,刘备还是没有机会统一天下。
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曹操派出使臣说服了孙权,提前动手,偷袭了关羽的后方。而且隆中对说的非常清楚需要待天下有变,才能派上将出兵。也就是说就算拿下了樊城也需要等待时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另外一场经典的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两线作战。和当时刘备集团的状况是有不少相似之处。
先说说当时的刘备集团:
刘备在入蜀之后,进展相对比较顺利,先是借刘璋之邀顺利拿下益州,随后,在与曹操的汉中争夺战中大获全胜,同时斩杀了曹操大将夏侯渊。
在荆州方面,原本刘备对荆州是寸土不让,在攻取益州之后掉头回到荆州与孙权相争,激战正酣时忽然接到消息——曹操已经拿下了汉中。刘备深知户破堂危,唇亡齿寒的道理。所以被迫与孙权签下城下之盟,以湘江为界,把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给了孙权。孙刘两家进入了短时间的蜜月期。
再看看二战初期的德国:
在1939年9月闪击波兰开始,德国与苏联还是一丘之貉(或者说处于蜜月期),双方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东线无压力的情况下,希特勒的军队在西线连战连捷,先后占领比利时,卢森堡,又穿越阿登山脉奇袭法国。如果不是敦刻尔克的失误,英法联军的精锐部队就损失殆尽。
可随着《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德军开始两面作战,战争压力瞬间增大,法国死灰复燃,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被无限期推迟,最终导致希特勒的失败。
所以,以我个人愚见:我一直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存在巨大的问题就在于这个两线作战。对国家的战争压力太大,况且荆州与益州并不是在当时人口稠密的大州郡。
综上所述,我认为,即使当时关羽守住了刘备所占据的部分荆州,但只能暂时性的保住荆州。一旦诸葛亮开始他隆中对北伐部分,荆州一定会陷入巨大的战争压力之下(孙权集团早已统一了守淮不如守江的策略,先放弃进攻江淮,图谋荆州,守住长江中下游)
不知道大家对这有什么看法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可能,刘备已经失德。
大家都知道,刘备在公元201年的时候,因为遭到曹操讨伐,不得不到荆州投奔刘表。那时候他没有立锥之地,兵马凋零,纯属寄人篱下,成天无事可做,还被刘表提防。有一次,他看见自己大腿上长了许多肉,还哭着感慨这是多年不骑马导致的,意思是自己追求的功业都要荒废了。就这样过了六年,在他46岁的时候,终于遇到了26岁的诸葛亮。一个接近知天命的年纪,一个快到而立之年要创一番事业,两个人做了对话,以诸葛亮所谈的方略为主,就形成了《隆中对》。此后刘备就以此为指导,先在荆州站稳脚跟,而后挺进巴蜀,建立了蜀汉政权,开启三分天下的局面,称得上是咸鱼翻身。因此,人们历来认为《隆中对》是一份水平非常高的策略。简单描述一下《隆中对》,说的就是天下即将三分,刘备如果能占有荆州、益州,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湖北、湖南、四川、云南一带,在内施行善政,在外联合孙权,就能对抗曹操,成就霸业。巧的是,几年前鲁肃曾为孙权打造过一个战略,内容之一,也是先取得荆州,再夺益州,这就可以以长江为界,和曹操划江而治。也就是说,鲁肃和诸葛亮的思路是很像的,证明《隆中对》的战略是当时精英人士的共识。《隆中对》一个最核心的观点,就是要实现“跨有荆益”,即同时拥有荆州、益州这两个重要地区。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交通便利,能轻易获得资源,站住了脚就可以直逼中原。而益州有天险可守,还是沃野千里的地方,能为国家提供足够的战备力量。一旦实现了“跨有荆益”,那么到时候有两条路线可以出兵。一条是在北方,通过益州走秦川,从陕西一带逼近中原;另一个是在南方,通过荆州威胁洛阳。两面夹击之下,曹操会腹背受敌,十分难受。可以说,《隆中对》为刘备规划的军事路线非常清晰,刘备后来也照此办理,一度拥有了荆州部分地区和整个益州,基本实现了“跨有荆益”,这才拥有了三足鼎立的资本。历史发展到这一步,体现的是《隆中对》的正确性。但饶胜文认为,《隆中对》其实暗含着非常大的缺陷,这个缺陷对于刘备和蜀汉政权来说是致命的。就是它的军事路线虽然清晰,但没有指出实现目标的正确方式,尤其是政治方式,这使刘备在实现“跨有荆益”时,采用了错误的手段。诸葛亮曾对刘备说,荆州的刘表是个守不住地盘的人,而益州的刘璋也是没什么本事的人,当地人都盼着更英明的领导,所以这两个地方都是老天爷要送你的礼物。诸葛亮虽然没有明说让刘备趁机去抢地盘,但他的暗示刘备肯定是听明白了,也照做了。刘备取得荆州的部分地盘,是在赤壁之战以后,此时刘表和刘表的儿子刘琦都已经去世,刘备接替他们做了荆州的主管。这一过程尚属合法,但取益州的过程就不是了。当时刘璋掌管益州,因为受到张鲁的威胁,就请刘备来帮忙。而刘备认为,这是一个实现“跨有荆益”的好机会,不但不打张鲁,还和刘璋的下属勾结,围攻成都,自己取而代之。应该说,刘备取益州,除了是按照《隆中对》的规划之外,也是现实所致。因为他此前虽占有一部分荆州,却是以建立联盟为前提,从孙权手中换来的,并不能算是自己的基本盘,只有西向益州,才能建立真正的立锥之地。但饶胜文认为,刘备的“跨有荆益”一点也没有考虑政治影响。要知道,刘备一向以汉朝宗室自居,喊的口号也是要恢复汉家天下。而刘璋本身也是汉朝宗室,刘备攻击同宗,就被人们认为是与汉室为敌,把自己置于了一个特别不利的位置。我们之前提到,一个政权的天命问题,是与政治合法性密切相关的,如果刘备恢复汉室的过程,是以攻击同宗作为基础的话,那么这样一个矛盾的逻辑,就会使人产生一种疑惑:汉室到底是否还享有天命?如果有的话,那么攻击汉室岂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更何况你也姓刘。而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你提出恢复汉室的口号是不是也站不住脚?所以今后无论刘备如何选择,他所建立的政权合法性都会受到质疑。所以刘备取益州的方式实在是政治上的失策。这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夺益州成了孙、刘反目的起点。因为孙权曾提议和刘备一起讨伐张鲁,然后趁势袭取刘璋,共同占有荆州、益州之后,再一同对付曹操。但刘备告诉孙权,刘璋是自己的同宗,不能打,应该团结在一起讨伐曹操。假如历史这样发展了,那么“跨有荆益”就通过政治联盟的形式实现了。按照饶胜文的观点,这会让刘备更容易实现复兴汉室的目标。但刘备刚义正言辞地拒绝孙权,掉过头来就自己取了益州,让孙权对刘备产生怀疑:你究竟是要匡复汉室,还是要抢地盘?从此对刘备失去信任。而且我们之前提过,东吴也有“跨有荆益”这样的战略思路,因此本质上,孙权和刘备在益州问题上存在利益冲突,更何况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已经占有了荆州的部分领地,再拥有了益州,对与他相邻的东吴而言,比长江以北的曹操威胁都大。这直接改变了孙刘的同盟关系,埋下了双方日后在荆州火并的伏笔。好,以上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那就是刘备在最潦倒的时候遇到了诸葛亮,依靠后者的《隆中对》理清了未来的发展路线,迈出了崛起的关键一步。但《隆中对》对实现“跨有荆益”的手段表述不足,使刘备过于重视“跨有荆益”的军事结果,而忽视了政治影响,为此出卖与东吴之间的政治联盟关系,为后来双方翻脸埋下了祸根,也影响了他在巴蜀的统治。上一篇:如果你的女上司突然抱住你亲了你并告诉你、我爱你、你会怎么做?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