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我国古代是如何进行人才招聘的?
中正,科举,人才我国古代是如何进行人才招聘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从隋唐到清代,实行的是科举制。持续时间1300多年。分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童生试合格者,称为秀才,方可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称入学考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合格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在乡试的第二年进行,合格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在京城举行。殿试题一开始是策问,后来考诗赋、在明清时期考策问。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第一名赐“同进士出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范围很广,我主要分官方和民间的谈一下。
科举取士
官方的人才选举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科举取士,这是官方通用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院试主要是考取资格的,考中了才能进去县学、府学这些官办的学校学习,中了后的称为生员,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秀才。
乡试只在各省省城举办,每三年一次,只有各州府县的生员可以参加,考中了就是举人。
会试由礼部负责,在京城举办,也是三年一次,录取三百名称为贡士。
最后的殿试是由皇帝主持的,皇帝来考,参加的就是吗三百名贡士,殿试取中后才能成为我们熟知的进士。进士又分三甲,其中一甲前三名就是我们熟知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师徒制
对于民间的作坊,银号,各种店,基本上都是采用师徒制,这个很小的时候可能会被这些老板收走,成为伙计打杂,老板会从这些人中选一些传授手艺,有的人可能一辈子也成不了老板的徒弟,也有的人一开始就被当做接班人培养。师徒制主要是感情牵连,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种方式可以不至于让手艺落入外人手中,是古代各行各业普遍采取的选拔人才,传授手艺的方式。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