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啥汉文帝无为而治,百姓却感到幸福?
无为而治,汉文帝,国家为啥汉文帝无为而治,百姓却感到幸福?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就是《道德经》强调的道家人物的“三知三守”理论,叫“知其雄而守其雌,知其荣而守其辱,知其白而守其黑”,就是正大光明,风光无限,冠冕堂皇的事情由“大好人”帝王去做,而阴谋诡计,默默无闻,下失八代的事有道家这个在“大好人”领导下忠诚的“大坏人”去做。
所谓道家人物,六国原来的贵族领袖是主流,基本是部落酋长或者诸侯国国君资格继承人及祭司贵族组成,实际上是社会的统治精英,涵盖秦孝公(具有秦国国君继承人资格),涵盖商鞅(具有卫国国君继承人资格),涵盖韩非(具有韩国国君继承人资格),涵盖荀况(具有“三家分晋”后赵国贵族身份),涵盖李斯(具有蔡国贵族身份),涵盖赵高(具有赵国国君继承人资格)。
汉文帝能够达到无为而治的德行,说明他的手下必然有优秀的道家人物作为他的坚强后盾,可以把反对势力化解于无形,说明支持他的道家势力不小,不仅让他从一个王子脱颖而出成为君王,同时也没有与支持他的道家势力产生矛盾,没有上演“飞鸟尽,良弓藏”的传统故事。
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时代,道家就没有这么低调了,道家培养出了一代酷吏“苍鹰”郅都,无怨无悔的为君王清除执政阻碍,最后却身死道消,上演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商鞅式传统残酷惨剧。
汉文帝的孙子汉武帝时期,面临亲政的双重阻碍,一是道家控权,一是后宫控权,如何在儒教朝堂上拉下道家控政的形象,根除后宫干政的可能,汉武帝可谓绞尽脑汁,一是为了对抗贵族道家控制的儒教复苏事业,联合儒教的下层平民儒家势力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计划,利用儒家来对付儒教,更是将儒家祖师爷孔子册封为儒教教主,而放弃了儒教的创始人周公旦,二是为了对抗后宫干政,创立了“杀母留子”的肃清执政障碍的制度。
究其原因,汉文帝时代皇权是存在部分缺失的,所以才有“无为而治”的格局,到汉武帝时期,帝王的羽翼已经丰满,其强调中央集权,所以才有资格对外进行扩张。
对于治国理念来说,“抱残守缺”也可以达到理想的治国状态,因为权力体系不存在缺位,反而能够达到制衡,有更好的治理效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管什么主义,真正的民富国强才是真正主义!只讲无为而治,可知下文无为而无不为!社会各个体,各尽其责,工作无错失,社会才会正常运行。国亦如一机器,任何零件出毛病,终是大隐患!我们现状如何,大家自己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敢于放权放任人民自由发展,一个好皇帝,这也是最容易办到的事,也是最难办的。一般做不到。能做到的不一般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多人认为无为就是不作为,大错!汉文帝取无为而治是有客观需求的,汉初立不久,全国人数骤降后仍未恢复,物质还不富有,人主采取降人欲而使百姓安居生养,是客观需要,还有一个前提,必须要提出的,就是汉初自刘邦萧何,创立较完整的比较适合当时去强秦化的战略法规,能够指导政府依法治国,这是无为而治的前提。也是著名典故曹随萧规的客观社会环境背景。
在这样战略方针下,薄赋轻徭,休养生息,社会生产力得到全面恢复与发展,人民自然感到幸福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百姓都是安稳过日子的人,所以只要没有人打扰他们,他们就能安心生产,养儿育女。而人生活的本质不就是这两件事吗?所以老百姓感到很幸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汉朝开国时是很穷,当时刘邦都坐是牛车!汉文帝不好大喜功来恢复生产和国力,是必要的不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汉武帝怎么有本钱打匈奴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汉文帝之前,中原大地刚结束秦末乱世,楚汉相争,在萧何曹参黄老之学的修养生息后,经济开始重现繁荣,汉文帝就是顺民心罢了。但做到这点实属不易,因为当时匈奴越发猖獗,同姓王的问题也初露端倪,汉文帝刘恒能韬光养晦沉得住气,没有头脑一热不顾民生直接发动战争,实属难得。包括之后的汉景帝刘启,他们都深知匈奴和同姓王问题的严峻,但他们沉得住气,他们知道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每一个的使命,不要逆势而为,所谓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也。他们将逐鹿四方的任务留给了武帝,自己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即修养生息。可以说文景之治给汉武帝刘彻逐鹿天下提供了充足的后勤保障,免去其后顾之忧,这正是文景的可敬之处。而且,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注定了百姓苛求安定,大音希声,大道无形,鸣琴垂拱,不言而化。这是中国政治极高的境界,也是明君们的追求。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