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家长和小孩子做游戏时,是该赢还是该故意输?
孩子,输赢,游戏家长和小孩子做游戏时,是该赢还是该故意输?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但是,如果想让孩子树立良好的输赢观,那么以上那种方法还不够,尽管它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但它所指向的结果只是增强孩子的内在动机,换个角度说,其实它也很注重「输赢」结果本身。
我想,在该方法的基础上,花点心思,让孩子有输有赢,同时给予孩子良好的输赢观引导,削弱孩子对结果的执着,强调孩子对过程的经历,这样的方式也许更好。
家长们应该都可以感受到,很多幼儿,好胜心很强,也难以接受自己失败的结果。在幼儿园里,他们渴望红花和老师的赞扬,落于人后就垂头丧气;在家,他们也常因为玩游戏时不是赢家而反悔耍赖,甚至哭闹发脾气。
毕竟孩子不可能只在家里和家长玩游戏,我们都希望孩子能拥有更健康的输赢观,以此来面对在外的各类竞争。
想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输赢观,我们需要先了解影响幼儿输赢观的一些因素:
1. 年龄差异。
在幼儿阶段,年龄越小的孩子,面对「输」的结果的情绪波动越大,时间更长,反应也更激烈。年龄大的孩子,情况会好一些,也更容易安抚。
2. 内在动机。
是的,内在动机也是影响输赢观的因素之一,所以题主通过增强孩子内在动机的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孩子对输赢结果的态度。
但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所述,动机水平和活动结果并非完全正比,当动机水平过高或过低时都会影响活动结果。
只有达到「最佳动机水平」时,孩子在活动或游戏中才能有最好的表现,面对输赢的情绪也相对稳定。
3. 期望价值。
当孩子对游戏或活动的结果期望更高时,也容易在「输」时情绪波动更大。
4. 归因能力。
影响成败的因素,除了能力高低,还有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环境等多方面,如果孩子在面对结果归因时倾向于那些不可控的因素,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的问题。
5. 游戏(活动/比赛)情境。
不同的游戏类型、不同的游戏规则、不同的游戏情境,孩子在参与时感受也不同,结果所带来的影响也不同。
6. 奖惩制度。
游戏或活动结果,所附带的奖励或惩罚,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对待结果的态度。
7. 家长观念。
在生活中,如果家长更在意成败,例如有意无意地要求孩子争第一,甚至会责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孩子,那么孩子也会受其影响,更在意结果的输赢。
影响孩子输赢观的因素有很多,有内在的,有外在的,有可控的,也有不可控的。
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尽量在可控的因素上,给予孩子正面的引导,帮助孩子循序渐进地树立良好的输赢观:
① 家长以身作则,给幼儿树立具有良好输赢观的一个好榜样。
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Ellis提出的情绪ABC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结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信念B。我们可以理解为,挫折和失败引起人的情绪恶化,并不在于挫折和失败本身,而在于对挫折和失败的认知。
幼儿擅于模仿和学习家长的行为习惯,对于输赢的认知理解和行为选择,也多由家长影响形成。所以家长本身对输赢的看法应该客观公正,也应尽量避免给予孩子「比赛争得第一才是成功,不是第一就是失败」这样的暗示,不过分强调输赢结果,多引导孩子注重享受游戏的过程。
家长面对输赢的心态越平和,孩子在面对输赢结果的反应也会越乐观。
② 在和孩子的游戏过程中,可以适当地给予孩子技巧引导和鼓励。
例如和孩子下棋,孩子下一步很可能会有错误决策时,家长可以适当地给予提示:「假如你这么下的话,可能导致的结果是XXX,也许你可以想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多引导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在追逐游戏里,家长可以指明技巧:「刚才你换个方向跑的方法很不错,可以快速地甩掉我。」多引导孩子从中积攒经验教训。
③ 在游戏结束后,和孩子一起复盘过程中的优劣表现。
在游戏结束后,家长可以以客观具体、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来帮助孩子复盘游戏过程中表现好的地方,例如鼓励孩子的用心和努力,认可孩子技巧或方法的使用得当等;帮助孩子复盘游戏过程中处于劣势的原因,例如提醒孩子某个动作还可以靠多加练习掌握得更熟练,或是指导孩子某个步骤其实还有别的一二三种策略可以用。
这方面的引导很重要,不仅因为这可以让孩子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更能让幼儿体会到输赢的道理:年纪小也是有机会「赢」的,但「赢」是通过自己的认真学习、全力以赴和熟能生巧所得,而「输」在游戏里也是常态,是因为自己初学经验不足、技能不够、考虑不周全等原因造成,争取下次的进步才是最重要的。
④ 设置合理的奖惩制度。
例如游戏结束的奖励,不以输赢或名次来分,只要孩子努力和全力以赴了,也一样能获得。
如果孩子输了闹情绪,或不愿意再进行游戏了,家长也不该批评孩子「输不起」或给予其它惩罚,另选时机与孩子沟通此事。
每个孩子都渴望成功,但每个孩子也终将独自面对家庭外的许多不公平竞争,让他们学会正确看待输赢,着眼于解决竞争中的困难,远比创造条件让他们「赢」重要。
参考文献:
[1]Reeve J,Deci E L.Elements within the competitive situation that affect intrinsic motivation.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6,(22)1
[2]Bandura A.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New York:W.H Freeman and Company,1997
[3]Gagne M.,Deci E L.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work motivation.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5,26
[4]常宇环,齐慧清. 影响幼儿输赢观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新课程研究,201802:130-131
[5]王金秋.竞争情境下评价方式对幼儿内在动机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5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家长和孩子做游戏的目的是什么?不应该是注重输和赢。而是游戏和过程,孩子在游戏中如何思考,如何克服困难,家长在游戏中如何默契配合孩子。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又有过程还有结果更好。
小孩子游戏都想赢,家长更应该注重孩子的游戏过程体验。
和孩子游戏注重过程
孩子游戏的过程获得很多的知识和体验,也是价值观形成的开始。孩子都是在游戏中接触世界。游戏时注意以下几点:
制定好游戏规则,适合孩子的年龄段。让孩子有规则意识,不能破坏规则。着这种条件下孩子思考如何赢呢?家长引导孩子。
上一篇:零容忍重罚,武汉一工地多次将泥浆直排入市政管网被罚10万元, 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