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宋太祖为何要“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太祖,兵权宋太祖为何要“杯酒释兵权”?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第一,稍夺其权。为削弱节度使的行政权力,把节度使驻地以外兼领的州郡——支郡直属京师。同时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地方行政官员,直接对中央负责,不再听令于节度使。
第二,制其钱谷。限制节度使的财政粮饷权限,除留少量应付日常经费外,地方上其余的钱帛都要送到京城上交中央。
第三,收其精兵。加强对禁军的控制,把藩镇所辖军队中骁勇的人都选送到京城补入禁军。又选强壮的士卒定为“兵样”送到各路。召募符合“兵样”标准的人加以训练,然后送到京城当禁军。
通过这些措施,在宋初时,唐末五代以来的那种专制一方的藩镇便逐渐消失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
“杯酒释兵权”这一事件仅存在于《宋人笔记》中,在正史当中并没有相应的记载。正史资料里倒是记载有“宋初降王子第布满中外。”这说明什么?这足以说明赵匡胤气量宽宏,有过人的才略和宽广的胸怀。以这种和平收回兵权的形式,解除了禁军对皇权的威胁,没有大开杀戒,诛杀开国功臣,这也符合宋太祖赵匡胤的性格。
宋太祖出身行伍,精通谋略,深深的知道兵权对皇权的威胁是多么的大,在他看来必须要收回兵权,这个问题没有商讨的余地。“杯酒释兵权”具体是怎样操作的呢?
削弱将领实权。
这个削弱将领的实权,包括禁军(中央的),还有地方藩镇的。一方面宋太祖下令各个藩镇挑选属下精兵补充中央禁军缺额,这样一来,精兵强将都集中到中央的禁军了。另一方面宋太祖赵匡胤将禁军原来的9个将领减为4个,而且这4个职位也是由易于驾驭、才干平庸的将领充任。
形成“三衙”体制。
用今天的话说应该是叫军种,分马军司、步军司和殿前司,通俗一点讲就说是分骑兵,步兵和侍卫兵。三司将领的级别相同,三衙鼎力,相互牵制,谁也不可能一军独大。
实行更戍法。
所谓“更戍”就是禁军定期变动驻地,将领不随之同行,形成“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体制,也就是兵和将领是不会相处很长时间,大家也不会相互认识,培养出感情,使得兵将分离。更戍法的实行,客观上杜绝了武将培养自己势力,形成团团伙伙拥兵乱政的可能。
宋太祖赵匡胤收回兵权的具体措施,归结起来就是对武将的“猜防”二字,而且这一思想贯穿整个宋王朝统治时期。收回兵权,在宋王朝建立初期,对于稳固政局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随着西北西夏、辽、金游牧民族的崛起,越来越成为宋帝国军事发展的桎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宋太祖赵匡胤解除将领兵权的事件。回顾历史,还要从唐朝说起。在唐代初期,各藩镇仅统领所属各州的甲兵。随后不久,藩镇掌握境内全部军政大权。安史之乱后,中央力量大为削弱,唐王朝被迫以魏博、成德、幽州三镇分授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旧将为节度使。他们在辖区内扩充军队,委派官吏,征收赋税,形成割据形势。节度使一职,往往父子相继,或为部将承袭。后来山东、江淮等地纷纷效法,藩镇割据越来越多,成为独立王国。唐王朝虽屡削其势力,但收效甚微。这种封建割据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人民遭受兵祸,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赵匡胤在发动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后,自己称帝,建国号为宋,定都于汴京,即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但是天下割据势力依旧存在,这让他日夜担忧。
在公元961年,太祖与赵普制定计策,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赴宴,饮酒过程中,给他们以高官厚禄作为条件,解除其兵权。公元969年,又用同样的手段,罢免王彦超等节度使,解决藩镇兵权。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方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这些措施,使兵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新建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历来君臣之间的关系都比较微妙,刘邦,朱元璋做了皇帝,大杀功臣,这和他们的人格分裂有关系。两个人都是从底层人员做起,所以飞黄腾达以后,难免愤世嫉俗的情绪就会吐露出来。
而赵匡胤祖上三代为官,生活优越,所以登基为帝以后,对能够威胁自己皇位的属下,还是比较宽容的。所以他想了一个两全的方法,既维护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又保全了君臣和谐的体面。实在是高明之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具体太复杂,简单点说就是酒后吐(真言),我怕你们哪天也有黄袍加的时候,为了防止你们像我一样也有迫于无奈的一天,现在的我也很头疼,不知如何是好。
上一篇:酸甜可口的菠萝,在培育的时候,应该如何进行施肥和定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