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宋太祖为何要“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太祖,兵权宋太祖为何要“杯酒释兵权”?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首先就是移镇。皇帝下诏令命藩镇按期移镇以防止其原地做大,形成割据势力。要想顺利执行这一策略,立国之初太祖皇帝对禁军将领加官进爵,坐大中央军事权力,以依靠他们打击那些不服从中央政府的藩镇。而对那些服从中央政府的藩镇,赵匡胤采取了传统的移镇措施。建隆元年(960年)末,朝廷先后命令李继勋、袁彦、杨承信、张永德、杨廷璋等六个节度使移镇。961年,又命功勋卓著的节度使王景、慕容延钊、韩令坤等人移镇,同时免去慕容延钊、韩令坤的殿前司、侍卫亲军司统帅的职务。
其次用文臣代镇。即以文臣易武将,收州郡之权。凡节度使退休、死亡、迁徙、遥领的州府,皆以文臣治理。如建隆四年(963年)平定荆南、湖南后,任命户部侍郎吕余庆权知潭州(今长沙),枢密直学士兼户部侍郎薛居正权知朗州(今常德);凤翔节度使王景死后,以枢密直学士、尚书左丞高防权知凤翔府(今陕西凤翔);镇国军节度使李崇矩免官,华州之地改派知州管理。
话虽如此,实施起来就要大费周章了。而要“杯酒释兵权”,还必须有相应的铺垫才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时间跨越较长,完全达到目的,长达八年之久(961年至969年)。宋太祖与赵普君臣还制定了相应的策略:
首先就是移镇。皇帝下诏令命藩镇按期移镇以防止其原地做大,形成割据势力。要想顺利执行这一策略,立国之初太祖皇帝对禁军将领加官进爵,坐大中央军事权力,以依靠他们打击那些不服从中央政府的藩镇。而对那些服从中央政府的藩镇,赵匡胤采取了传统的移镇措施。建隆元年(960年)末,朝廷先后命令李继勋、袁彦、杨承信、张永德、杨廷璋等六个节度使移镇。961年,又命功勋卓著的节度使王景、慕容延钊、韩令坤等人移镇,同时免去慕容延钊、韩令坤的殿前司、侍卫亲军司统帅的职务。
其次用文臣代镇。即以文臣易武将,收州郡之权。凡节度使退休、死亡、迁徙、遥领的州府,皆以文臣治理。如建隆四年(963年)平定荆南、湖南后,任命户部侍郎吕余庆权知潭州(今长沙),枢密直学士兼户部侍郎薛居正权知朗州(今常德);凤翔节度使王景死后,以枢密直学士、尚书左丞高防权知凤翔府(今陕西凤翔);镇国军节度使李崇矩免官,华州之地改派知州管理。
再次整顿禁军。在将地方藩镇整顿定策后,宋太祖开始整治身边的禁军,挑选精武之士,忠贞之臣。也可以讲这是第一次杯酒释兵权。赵匡胤登基前为殿前都点检(禁军殿前司统帅),在政变成功的同时,也意识到来自禁军将领的威胁。登基伊始,论功行赏,原禁军将领全部得到重用。而与赵匡胤职位相当的原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将领慕容延钊和韩令坤,则被派往远离京城的外地带兵。经过一番调整,禁军兵权全部掌握在赵匡胤的亲信手中,而本就有功的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人随后平定“二李”的征战中更是立下汗马功劳。
这时皇帝认为,任命心腹带兵,政权已足够稳固。但其谋臣赵普却深以为虑,多次请求将他们外调。赵匡胤心里也开始打鼓,犹犹豫豫。但赵普有一段话说到皇帝的心坎里了:“我也不担心他们自己反叛。我是担心他们都无统御之才,难以控制属下。万一他们的部下作乱,事情恐怕由不得他们自己。”皇帝心想,这不就是自己夺权的翻版吗? 962年七月的一天,赵匡胤诏石守信等人饮酒,开始了“杯酒释兵权”的演绎。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人乖乖交出兵权,带上重金离开了权力中心。
开宝二年(969年)十月,赵匡胤在后花园宴请来京觐见的节度使。这应该是第二次“杯酒释兵权”的完美实施了。与第一次收回石守信、高怀德等人的兵权如出一辙。饭饱酒酣之际,皇帝讲:“你们都是国家的功臣,长年在外操劳,这可不是我优待功臣的本意啊。”凤翔节度使王彦超明白赵匡胤的意思,马上说:“臣本来就没什么功劳,蒙皇上恩宠已久。如今年老体弱,愿意告老还乡。”而对于其它不甘心交权的节度使,赵匡胤却毫不客气地全部撤销职务,改任闲职。这次事件距第一次“释兵权”有八年之久,宋朝根基基本稳固,“此一时彼一时”,藩镇已完全无力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次“夺权”干脆利落,不留余地,自唐以来尾大不掉的藩镇势力从此终结。
从人道上讲,宋太祖还是比较温和的皇帝,“武夫仁心”,通过“杯酒释兵权”等一系列的措施,削弱藩镇军事,集军事政事权力于皇帝一身。前车之鉴汉高祖刘邦,后车之覆明太祖朱元璋,均以杀伐之策对待开国功臣。从理论上讲,这不是皇帝的个人素质和修养的问题,无论什么身份的人,一旦站在了权力的巅峰,面临的就是无限双眼睛对自己权力的觊觎。这个时候没有什么其他办法,唯一能做的就是对功高的人或有能力的人或坊间有不利传闻的人进行铲除或打压,扶持一些文人或背景较弱的或根本没有背景的人,正所谓“能干不能干没关系,只要听话就行。”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伴君如伴虎”、“功高必震主”等等,在中华帝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周而复始地上演着相同的闹剧,让朝朝更替的历史陷入一个怪圈,无论你如何挣扎,终究不能走出循环。可见封建皇帝对待能人特别是有能力的武将,是多么的残暴。历史的天平,往往在国难的时候倾向于武将,一旦天下太平,武将就得低调,文官必会得势。武将打天下,文官治天下,亘古不变的常理。因此,“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实际上完全道出了武将在封建皇帝眼中的价值走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说说赵匡胤怎么当上皇帝的,多数人只知道黄袍加身,却不知道这一切都是赵匡胤的预谋。他担心的是什么,不是地方节度使的图谋不轨。因为藩镇暂时还没有危及中央的能力,赵氏之忧不在藩镇,而在萧墙之内。对于一个依靠禁军实力走向大宋最高权力宝座的人。赵匡胤深知禁军的力量。
而且他的成功也给手下人,树立了一个典范。难保他们有一天不会也学习一下,再来个黄袍加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酸甜可口的菠萝,在培育的时候,应该如何进行施肥和定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