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苏东坡是千古第一文人吗?
苏轼,文人,他的苏东坡是千古第一文人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今天的广州博物馆,还陈列着宋代广州城自来水装置的模型。
三、书法
苏轼的书法成就也非常高。苏轼擅长行书和楷书。
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有“苏、黄、米、蔡”(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家的说法。
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的书法丰腴跌宕,天真烂漫,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后世很多人都曾经学习苏轼的书法,可以说其书法对后世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他写给朋友的信《寒食帖》,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四、绘画
苏轼还是一位卓越的画家。
他生平爱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他的墨竹技法,自称是从表亲文同那里学来的。
苏轼又和北宋名家王诜、李公麟、米芾交好,故其画多得名家指点。
他画竹有个特点;就是画竹竿从地上直升到画幅顶部,然后再分竹节画。别人就问他,你怎么不一节一节的画竹子呢?
你猜他怎么说?他说你们见过竹子生长的时候是一节一节长的吗?
在苏轼看来,败笔于竹下的画家们总是纠结于对竹竿、枝、节、叶等局部的剖析和打磨,而疏忽了对竹整体观感的把握,以致陷入了技术理性,使画作技巧有余而精神不足。
他说要画得一手好竹,画前“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苏轼画竹顺便还给后人创造了一个成语“胸有成竹”。
苏轼不仅是那时文人兼画家的代表,他还是朱竹的创始人。
苏轼在杭州任通判的时候,一次坐于堂上,一时画兴勃发,而书案上没有墨只有朱砂,于是随手拿朱砂当墨画起竹来。
后来人家就问他:“世间只有画绿竹的,哪有画朱竹的?”
苏轼就说道:“世间以前不是也没墨竹吗,我们既然可以用墨画竹,为何不可以用朱画竹呢!”
据说由于他的首创,后来文人画中便流行画朱竹了,而苏轼自然也被尊为朱竹鼻祖。
苏轼在杭州做官期间,真实发生过一个画扇判案的故事。
是说一位绫绢商人告一个制扇匠人欠他两万绫绢钱不还。
匠人说:前不久他父亲死了,花了一笔钱。今年杭州连日阴雨,天气寒冷,没有人买扇子,我一时拿不出钱来还帐。
苏轼听完想了半天,让那匠人回家挑出二十把上好折扇拿来,他就用公堂上的毛笔,在扇面上题字、作画,不一会二十把扇面画完了,然后他命匠人拿到外面去卖。
匠人刚出衙门,扇子就被抢购一空,每把一千钱,正好够还帐的。
在当时苏轼的画非常抢手,没买到他画的扇子,好多人都好遗憾!
五、美食家
苏轼对于美食不仅爱吃,还爱亲手制作,是个超级吃货。他可以说是古代诗人中最能吃、最会吃的诗人了。
苏轼还在吃上搞了好多发明创新。
比如他是江南名菜东坡肉的创制者。他还把做法学成了诗《食猪肉》留给后人学习研究,
他是“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饼”、“东坡羹”的发明创造者,
苏东坡在镇江焦山品尝鲥鱼时,赞美镇江香醋和江南鲥鱼的诗句:
姜芽紫醋炙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
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
他曾自谑自己为“老饕”。因为他的首创,老饕一词后来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术语。
纵观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因嗜吃而名垂青史的并不多见,苏东坡就是其中最负盛名的吃货!直到现在他发明创造的美食都还在人间传承。
六、懂医理
宋朝人在大学士范仲淹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情怀的影响下,文人知医,为官者通晓医学之风盛行。
苏轼一生热衷于研习医理,与当时的名医常有交往,后人将他的医药养生理论与沈括的药方合辑为《苏沈良方》,对后世影响较大。
苏轼一生热爱医学、养生学,和当时的一些医药学家以及通晓医学的僧人、道士交往频繁。
苏轼热心于医药研究,他因病与当时的名医庞安石相识,通过与庞安时等医师的交往,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
此外苏轼在中医养生学提出了'安与和'养生观,告诉人们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安详,顺应外界事物的变化,保持生理心理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才能泰然处世,颐养天年。
北宋时期,三教盛行,苏轼融三教为一体,他修身以儒,治心以佛,养生以道,修身养性练功是他的日常功课。集儒释道合一与一身。
七、重教育
后来苏轼被贬到当时的南蛮之地海南,他不仅将自己的医学、农业知识传授给当地百姓,还设坛讲学,大兴教育。直到今天,海南还流传着苏轼的许多传说,把他视为教化海南的第一人。
苏轼在文学和艺术上的成就在北宋时期都达到了最高水准,苏轼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综上所述,我个人觉得苏轼当得起千古第一文人。确实还有很多文人也很有名,但都不如他全面,他们比较单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小牛认为,千古第一文人的名号非苏轼莫属。下面,小牛与大家一起分解一番。
一、苏轼融汇儒释道,进退自如,洒脱达观,是古代文人中最有君子风范、儒雅风度的,极具人格魅力。
李白杜甫都是伟大的诗人,但是落实到为人处世上,他们未必是楷模:李白任酒,飞扬跋扈,目中无人;杜甫拘谨,唯唯诺诺,低声下气。苏轼正所谓“谦谦君子”,人格高尚,品行纯正,自觉砥砺节操,践行良知善念,不因宦海浮沉而改变节操。他将儒家的修齐治平、建功立业的政治志向,与老庄的超然物外、羽化升仙的处世态度,禅宗的身心皆空、破除执著的修行理念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管遭遇何种境遇,遭受多么沉重的打击,他总能随遇而安,宠辱偕忘,乐观旷达看待人生。他为人,重情义重感情,兄弟情深,夫妻情深,父子情深。他守节操,善养浩然之气,从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认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因而心底无私,心胸坦荡,做得无欲则刚。他志存高远,屡遭挫折坎坷,不忘社稷江山,不忘忠君报国,不背弃做人的准则。
二、苏轼开宋诗以议论入诗的先河,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苏轼是两宋时期第一大诗人,无人能出其右。他在宋诗主题和题材领域做了拓展,天地万物,嬉笑怒骂,莫不收入诗中。他让宋诗有了时代之气、风云之气,评议时政、说古论今、人生哲理、山川壮景都纳入题材范围内。苏轼以文入诗,以议论入诗,以才学入诗,使他的诗作以理趣见长,独步两宋。他的诗作刻意塑造自我形象,反映人生历程,内容充实,思想格调高,尤其善于表现理趣的发现。如他的《题西林壁》就是在纪游基础上深入思考探究,从而生发了对事物的辩证认识。诗歌虽短,但意味隽永,耐人寻味,催人思考。
上一篇:如何应对棉花偏旺和早衰现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