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红楼梦》头80回看着正爽,后四十回看第一章就看不下去了,你有同感吗?
红楼梦,宝玉,黛玉《红楼梦》头80回看着正爽,后四十回看第一章就看不下去了,你有同感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九十七回按书云:……李纨听了,..青女素娥..北邙乡女。..潇湘馆的门口。此处“青女”指的是神话中的霜雪之神。而“素娥”是嫦娥的别称,林黛玉被比喻作“青女和素娥”,表明身份非同寻常。更关键李纨竟说“林黛玉死后也要做北邙乡女”, 它号称“帝王谷”!再次证明林黛玉正是帝后!同时还表明后40回只有原作者才会如此默契,也是原作者大手笔,系真迹也!
乾隆在1746年钦定“清25宝玺”后,在“九子夺嫡”事件中,皇家的子孙为了争夺玉玺,争夺皇位。全然不念手足之情,互相残杀!这些玉玺就是祸根。遂以“二十五枚宝玺”和废太子胤礽为原型,创作了《石头记》。《红楼梦》的作者是古今罕见的大才。如果作者做了皇帝是必有一番大作为的。发出了“无材可去补苍天”的感叹。所以作者在《甲戌本凡例》里,称自己罪不可免,是不肖子孙。
红楼梦三大铁证,分别是乾隆的“清二十五宝”和大观园就是“圆明园”、“乾隆儿子的名字”三大完整证据链。“只有真金才是不怕火的”!红楼梦作者是康熙之孙!胤禵之子:爱新觉罗·弘暟!1759年1月28日 乾隆23年戊寅12月30辰时(死于壬午除夕),红楼梦作者弘暟泪尽逝世,终年52岁。乾隆亲堂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还是坚信后四十回是髙鹗的伪作。否则彻底清除脂批,改变原著本意就无法解释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张爱玲曾经在一篇里提到过,民国时期有杂志还是报纸票选《红楼梦》让人印象最深刻的10个桥段。其中,大部分都在后四十回。
当然,张爱玲本人宣称她初读《红楼梦》就知道后四十回回索然无味。
事实上,民国作家做《红楼梦》研究者众,如果不以考据为方向,大部分愿意把百二十回放在一起说。
即,在民国搞文学研究的专家认为百二十回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我作为一个看完《乱世佳人》还能把《斯佳丽》看完的俗人,若仅为消遣阅读,大约不会排斥百二十回本。
如果不为消遣,那么,就要看你在阅读时关注的方向了。比如,时人的生活状态,那是要看完的。创作手法,修辞运用,语言差异也是要看完的。考据虽然论点往往是两人作品,但也要对比,还是得看完。大约只有人物研究,就只需要前八十回。
所以,一个问题是,你是看百二十回通行本觉得前80回好看,还是说觉得看脂评本好看?
如果是后者,你看到长篇累牍的写慧纹的时候也觉得写得好写得妙?
如果是前者,那是改过的。有些人看完程高本前八十回,一边痛斥袭人勾引宝玉,一边谴责后四十回改得面目全非。那就是非常逗比的装十三场面了。
你都已经接受了高鹗的审美了,却在骂他的作品?
中国章回体小说大多有画蛇添足的毛病,四大奇书,每一本都是写完高潮还用几十章篇幅去写结局的。相对来讲,百二十回《红楼梦》非常有机的写了每个人的结局而没有那种拖沓,就已经是章回体小说的一大进步了。如果能把四大奇书看完,却看不下去《红楼梦》。不如问问自己为什么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品读《红楼梦》前八十回兴趣盎然,可是转入续写的后四十回,顿感索然无味,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精神变了味,而脂砚斋解说的伏笔,后面出现的情节也渺无踪影,失望之余,便看专家的考证和各种解读,然后又反复精读,作品确实博大精深。对续写后四十回谨谈几点浅见:
一、异样变味感觉
第81回一开卷,宝玉衔接80回迎春回娘家哭诉新婚不如意又被接回去受折磨的惨况,到王夫人房中恳求报老太太接迎春回大观园长住被拒,转到潇湘馆痛哭,又返怡红院竟看起书来,虽然翻了两本看不下去,袭人劝说不看也罢,倒不如出去散散心。人物性格怎变了味?
一是宝玉碍于王夫人,以往要达成愿望总是绕开她直接到老太太处请示,而王夫人事后也不会追究。如看中秦钟作私塾伴读、接湘云到大观园小住、怡红院增补柳五儿丫鬟等。同时有事他是忍不住口要讲出来的,如听到平儿与麝月讲关于坠儿偷窃的事,明知平儿怕晴雯闹大丢了怡红院面子,他却立即向晴雯讲。对于迎春的事他就忍得住不告知贾母?不象他的性格。
二是宝玉到潇湘馆只会开解黛玉,琴棋书画,说笑话甚至闹矛盾,都是两人恋情相关事宜,从来不会带其他负面情绪到黛玉面前去,也从来不会呈现无助姿态。
三是宝玉在怡红院除了和丫鬟吃喝玩乐就是睡觉,最多写写书法作作诗,不愉快的表现通常是睹气睡觉,从来不会在怡红院主动看书来解闷,而袭人从来只有“劝学”而不会“劝玩”。
刚转入第81回就不对劲了,越来越看不下去了,硬着头皮看下去,无趣,乏味,好不容易勉强看完,主要人物性格怎会突变呢?很是不甘心。
二、性格突变难以接受
宝玉早就看透科举制度的腐败,对于呆板的“八股文”亦是深恶痛绝,对于科举制度和仕途的反叛行为,和他追求宝黛自由恋爱“木石前盟”婚姻理想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人物形象的闪光点,后来怎会参加“科举”呢?
贾母一向明里暗里是支持“木石前盟”、而反对“金玉良缘”,说宝黛“不是冤家不聚头”,让她操碎了心,清虚观打醮又表明宝玉婚配不需要门当户对,最重要模样、性格,黛玉和宝玉夜帕传情后,人物性格已出现了升华,再没有小性子的现象出现。她是黛玉最亲的人,明知宝玉说林妹妹回苏州都会痴呆的人,又怎会抛弃黛玉,突变转向“金玉良缘”?她对刘老老尚能心怀善心,不可能对黛玉如此无情。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