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没有空调电扇,没有电,古人是如何度过炎热的夏天的?
冰块,夏天,避暑山庄古代没有空调电扇,没有电,古人是如何度过炎热的夏天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到了汉朝,一种名叫“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横空出世。《西京杂记》中记载:“长安巧匠丁缓做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一个人运动,满屋人凉快,这又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到了唐朝,出现了一种供人消暑的凉屋。凉屋通常傍水而建,采用类似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凉气徐徐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屋子里自然会凉快起来。
明朝时候,凉屋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明代人已经知道在消暑时巧妙利用地理优势,掘井纳凉,天然环保又清爽。
大约在3000年前的商代,冷饮也开始随着出现。富贵人家就已经开始在冬日凿冰贮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发展到唐朝时,开始出现“冰商”,也就是商业性的藏冰户。冬天藏冰,入夏拿出来卖。到了宋代,冷饮有了新的突破。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对一种叫“冰酪”的冷饮大加赞赏。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受元世祖赏赐,尝到了当时的皇家冷饮“冰酪”(由果汁、牛奶、冰块等调制而成)。后来,马可·波罗把“冰酪”的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意大利对这一技术严加保密300年后,被法国人高价买走,此后不知怎么的又传到了英国。英国人改造后,制出了我们今天常吃的“冰激凌”。不知道他们大赚其钱时,有没有想到要感谢一下中国的忽必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还要古代吗?就我这六零后都经历过,我们属山区农民,小时候读书晚上都是点竹片或煤油灯,后来就大队柴油发电和水发电。记得好像还是八三年才装上高压电!那时的农村有电视机电风扇的家庭还很少很少,对空调根本就没那个概念,现在乡下装空调的都很少,因乡下好凉爽,半夜还要盖被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消暑降温乐趣的同时,常常会感叹古人避暑的艰难。其实不然,古人面对酷暑并非束手无策,而是有许多奇思妙想,把夏天过得有滋有味。
在古代,普通百姓主要靠扇子来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经济条件好的会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省力。文人还爱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既可消暑,又添情趣。
与平民相比,达官贵人、皇家宫廷的避暑方式就显得十分奢侈了。在汉代,有人发明了“叶轮拨风”的“人工风扇”,在一个轴上装上扇叶,轴心上拴有绳索,仆人手拉绳索,叶轮就会被带动旋转而产生凉风。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供人消暑的“凉屋”。“凉屋”傍水而建,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到了明代,有人巧妙利用地理优势,掘井纳凉。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古时没有冰箱,但古人懂得采集在冬天积蓄的冰块用于防暑。《诗经》与《左传》中就有冬月藏冰的记载,那时有“凌人”专管冰块的藏取,每年寒冬时就凿取冰块存放在“冰室”或“冰井”里,等到天热时取出摆放在居室中降温。南宋皇宫的殿内设有金盆数十架,放着冬季贮藏于地下的冰雪,灌花香于其中,并用风轮鼓风,顿时凉风送爽,芳泽满堂。
冷饮是皇孙贵族的防暑佳品。春秋末期,在诸侯的宴席上就出现了冰镇米酒。唐代时,开始公开出售冰制品,杜甫有诗云:“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宋代时甚至出现了冷饮专卖店,杨万里诗云:“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到了元代,冷饮制作坊开始兴隆,精明的商人在加工冷饮时掺入蜜糖和珍珠粉,使冷饮不但拥有了较好口味,而且冠上了美容的功能。《马可波罗游记》中称之为“冰奶”,这种冷饮算是冰激凌的雏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每个层次能享受到的待遇是不一样的!
一般老百姓就不用说了,有的吃就不错了,面对炎热只能硬抗。
朝廷官员,包括皇帝,皇亲国戚,他们都有很多的福利,冬天朝廷发炭,夏天会发冰块。冰块放在房间里的冰鉴里,会很舒服,当然他们也可以喝一些冰镇的饮料,吃水果,而且还有丫鬟摇扇子。而且他们住的房子都有别院后花园等,在里边乘凉,喝饮料也不错!甚至有的专门有避暑山庄,夏天过去避暑都有。
还有就是一些有钱的大户人家,他们除了不是公务员,冰块靠自己买之外,只要足够有钱其他的也基本上都能享受到。
只能想到这么多了,古代还有其他的避暑方法吗?欢迎一起探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块石头,一棵大树,一把蒲扇,一碗粗茶。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