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溺爱孩子有哪些表现?
孩子,溺爱,父母溺爱孩子有哪些表现?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溺爱孩子有哪些表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常见的九大溺爱行为,你有吗?
1、过度代劳
过度代劳就是家长因为怕孩子累、怕孩子做不好等代替孩子做。比如过度喂饭、帮孩子穿衣服、准备书包等。
2、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
现在很多城市家庭已经没有多少家务劳动了,如果再请了钟点工,那孩子就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家务了。
3、小学阶段父母每天帮孩子记录家庭作业、陪孩子写作业、帮孩子检查作业等
4、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无限度地满足
一些父母觉得自己反正不缺钱、又不是买不起,所以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这样的做法会导致孩子不能正确地看待物品的价值,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欲望,以及不能很好地管理金钱。
5、孩子在外犯错不指出,或者被人指出了护短
很多父母还抱着”我的孩子我怎么说都可以,就是不能让别人说“的心态,其实如果孩子犯错不及时指出,孩子就失去了认识错误的机会,更不要说改正错误了。一个人不能理性地认识自己的问题并改正,他以后的发展会受到很大限制。
6、夸大孩子在与他人的冲突中所受到的伤害
孩子们在一起玩耍,难免有磕磕碰碰,但是有些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有一丁点破皮或者只是被推了一下,就夸张得大喊大叫,又是去医院照CT又是开一堆药。其实这样的过度反应对孩子没什么好处,孩子以后如果也这样处理和他人的冲突一定会吃大亏的。
7、总是讨好孩子、补偿孩子
一些妈妈因为自己童年经历过伤害,就觉得再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受伤害而过度保护。或者自己小时候因为穷而吃不饱、穿不暖、得不到心爱的玩具,等自己做父母了就加倍的补偿孩子,让孩子拼命吃、穿最好的、买成堆的玩具等。或者因各种原因而成为单亲家庭,就觉得非常对不起孩子,孩子缺少了父爱或母爱,所以就拼命对孩子好,以补偿那份缺失的爱。
8、总是替孩子做选择
奶奶觉得你冷就给加衣服、妈妈觉得你没吃饱就必须再吃几口,爸爸觉得这个好玩就必须玩这个。
9、总是给孩子特权 觉得孩子还小,就可以不遵守规则、享受特权。如在公共场所以孩子小伟借口插队、让别人特殊照顾等。
生活中溺爱孩子的行为还有很多,只要我们记住两个原则,就能很好地避免让我们的孩子沉溺在溺爱中。
1、帮助孩子发展未来独立生活所需要的能力。
2、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能自己承担的责任决不代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溺爱孩子其实是家长一种心理上的“焦虑或优越感”而引起的条件折射。身为父母,我们特别喜悦和感恩新生命的降临,希望给他们提供一切,即使个人再难、再苦。这种情感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诠释,就很可能变为溺爱。表现为:
1.给孩子提供超过家长自身承受能力范围的物品,努力满足孩子物质需求。很多家长有种思想,自己小时候吃过苦,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受苦,苦自己就好了。
2.对孩子自身的问题,不能客观冷静的分析对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护犊子”。对孩子的错误会加以包庇,或是帮孩子找脱辞,逃避责任,让孩子不能清晰地认识自我,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非常不利。
3.对孩子管理过于精细和束缚。现在普遍家庭都是一个孩儿,家长对孩子非常珍惜,也形成了大包大揽的习惯。细到穿衣戴帽,文具整理……这种来自家长的汹涌的爱,正扼杀着孩子们动手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让他们的童年失去应有的色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溺爱本身看,溺爱是一种充满风险的爱,有“溺水身亡”之嫌。溺爱隐含的苛求是:父母意识上强调“乖乖,只要你成绩好,我们别无他求”的“应试”要求,和父母潜意识的征服情结或自卑情结而对孩子“我为你付出,是要看到你为我出人头地”的无意识暗示。孩子在这种“成绩至上”和“为我牺牲”的爱护下,慢慢会感觉无形的重压,这是心灵的重负。
当走向青春期,许多情形和事情(比如竞赛或恋爱)不可能再由关系人物替代,而必需要自己面对选择时,由于自身的依赖情结,决断性和责任能力的弱小,使自己显得无助无能,他会因找不到自我而怀疑自己,继而会出现抑郁焦虑情绪,甚至厌学、依赖游戏等退缩行为。
现代孩子的心理问题,溺爱与苛刻是两大原因。苛刻,也许表现在那些严厉、专制的家庭,这是抑制孩子心灵自由的养育环境。而溺爱,比苛求制约心理成长有过之而无不及。
溺爱为何有杀伤力?因为溺爱,看似充满温情和温暖,也有民主氛围,但它让孩子学会了被动的接受与服从,让孩子习惯了享受和依赖。溺爱隐藏了:对孩子创造性、开放性思维的遏制;对孩子独立自主性的压制;对孩子决断力、行为责任能力的制约;尤其是对孩子承受风险与挫折能力的扼杀。
一位13岁的女孩来做心理辅导,她一脸惆怅地说:“我小学时就不快乐,进初中后越来越感觉孤僻,在家里感觉不到温暖。”我问“你在家里是什么感觉呢?”“冷的感觉”“你觉得爸爸妈妈对你怎样?”“他们很爱我的,但我不知为啥感觉不到温暖”。这是被溺爱下孩子不快乐的代表。并非所有被溺爱的孩子都不快乐,但溺爱的养育模式,肯定隐含了制约孩子心理能力的苛求。父母不得不反思:为什么我们给了孩子无私的爱,孩子却感觉不到爱?
如果在爱的关系环境里,孩子感觉不到爱,那肯定不是父母不爱孩子,而是父母不会爱的结果。所以,溺爱它象征了爱的窒息,溺爱意味着孩子创造性思维被爱淹没,孩子的自主性个性被爱阻止。
既然孩子的心理问题,与溺爱(苛求)有关,那么,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个性心理,或者说提高孩子的非智力素质,如孩子独立的意志、耐性、决断、宽容、爱的能力等,这些心理品质绝不是在课本上课堂上所能获得,也绝不是成绩好所能带来,而绝对需要我们给孩子提供宽松的心理环境,需要家长和老师能够真正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能真正读懂孩子行为问题背后的意思,需要我们学习对孩子的情感教育的课程。
上一篇:你觉得暑假播放哪部电视剧最多?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