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晁盖主动攻打曾头市,真的只为了一匹照夜玉狮子马吗?
梁山,自己的,头领晁盖主动攻打曾头市,真的只为了一匹照夜玉狮子马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第七,以史文恭的能力无论如何都犯不着放冷箭,甚至是毒箭去杀晁盖。他更犯不着在毒箭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是于情于理都说不通的事情。而且从原著描写来看,只字未提史文恭,所以说晁盖中箭的现场,史文恭在不在都不一定。晁盖一直到临死,史文恭都没说是自己杀的晁盖,晁盖从头到尾也没有一口咬定就是史文恭杀的自己,只是说“贤弟莫怪我说: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显然晁盖对于是谁杀的自己是持非常谨慎态度的。
那么晁盖的这句遗言到了宋江嘴里,就完全给史文恭定了罪,他转个身对众头领是这么说的:宋江道:“晁天王临死时嘱咐:”如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便立为梁山泊主。‘此话众头领皆知。誓箭在彼,岂可忘了?又不曾报得雠,雪得恨,如何便居得此位?“
其次,晁盖和宋江本身就貌合神离、摩擦不断。
比如晁盖为了答谢宋江,居然派刘唐去送钱财答谢,口说无凭,甚至还写信。
后面发生的事也确实让宋江成功下水。
刘唐本身面部特征非常明显,赤发鬼,做事也很莽撞,自己本来就跟郓城县的步兵都头雷横交过手,这样的一个人在郓城县的军警系统绝对是头号通缉犯,而且这样的人居然在郓城县县衙对面的茶馆等宋江,也就是说他在朱仝、雷横两个都头眼皮子底下等宋江。一但刘唐被抓,那么这封信绝对会落入官府手里,后果可想而知。
口说无凭,立字为证。这封信虽然没有被官府缴获,但居然被宋江的外宅阎婆惜发现了。
而且宋江被拖下水之后,他也知道是谁坑的自己,他宁可去柴进那里,也不愿意去梁山,甚至他在上梁山前,往梁山输送了很多亲信,比如花荣和秦明,这就已经非常能说明问题了,所以作者在写这段时写的十分巧妙。
宋江上山后,两个人貌合神离,分歧不断。
宋江提招安,晁盖就反对招安。
晁盖想杀杨雄和石秀,宋江直接就反对杀杨雄和石秀,等同于救了杨雄和石秀。
这关系就很微妙了。
最后,宋江在一系列战事中,威名远扬,外人只知及时雨,不知晁保正。
至少在段景住这个外人眼中,梁山只知宋公明而不知晁保正。
再加上宋江在一系列对外战事中,收复了一大堆好汉,这就导致梁山多数人都以宋江马首是瞻。
所以晁盖表面上是为了梁山的面子去打曾头市,实际上难道不是为了领导权、为了给自己立威而发动战争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除了那匹照夜玉狮子马,还有几句小孩子唱的童谣“摇动铁寰铃,神鬼尽皆惊。铁车并铁锁,上下有坚钉。扫荡梁山清水泊,剿除晁盖上东京。生擒及时雨,活捉智多星。曾家生五虎,天下尽闻名。”
晁盖听了大怒,没人劝得动,点起五千人马,请启二十个头领相助下山,其余都和宋公明保守山寨。
从这里看出,晁盖攻打曾头市,非常仓促,可以说很冲动,听了几句难听的话,立马就坐不住了。
诸葛亮为了逼司马懿出战,难听的话说尽了,还把女人的衣服扔给司马懿,司马懿就像没听到,就是不应战。
如果晁盖有这样的胸襟,就算出战,也该好好谋划一下才是,吴用、公孙胜两个选一个跟随也好。可是,晁盖才不管三七二十一,只管去。这种作风说明他还停留在草莽英雄的水平上,但不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帅的风貌。
出发时,他不听任何人的意见,作战时,还是不听任何人的意见,这就是一意孤行,刚愎自用。和尚带路,他一点都不怀疑,即便林冲提醒,他也不在意,他只管带人黑夜里往前冲,这里可是曾家的家门口。他对曾家里面的情况一点都不了解,就只管冲,说明他盲目冒进,说明他不懂兵法。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要他稍微有点兵法知识,就会先派人打探情况,再拿出方案,这才是一个头领该有的样子,这么气冲冲的,什么情况都不知道,中了箭,搞得读者疑神疑鬼怀疑宋江害他,简直就是害人害己,五千人死了一大半,究竟这里的意义何在呢?一匹马、几句难听的话跟他自己的命和两千多人的命相比,孰轻孰重呢?
从后面宋江攻打曾头市来看,石勇,杨林说曾头市史文恭口出大言:“要与梁山泊势不两立”,史文恭是曾头市出谋划策之人,出主意在曾头市南北两边各挖了十多个大坑,上面虚浮土盖,专等梁山好汉到来。
如果宋江等人和晁盖一样只管冲,那宋江等人可能死得比晁盖还要惨。但宋江先后派出戴宗、时迁两人分别打探情况,把曾头市的部署摸得一清二楚,所以宋江等人不会中计,再大的坑,也能绕开,最终打败曾头市。
打探情况,摸清底细,宋江和晁盖的最显而易见的区别就在这里分高低。
从童谣、晁盖和曾头市对阵时史文恭弯弓插箭、史文恭口出狂言、挖坑等一系列的描述,可以判断:晁盖中箭时突然撞出来的一彪军马就是史文恭的埋伏、计谋,那个箭就是史文恭射的,他之所以要在箭上刻名字,下毒,就是为了一举拿下晁盖,到朝廷邀功请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打曾头市,马只是借口!堂堂晁天王,岂会为小财而如此大动干戈?
晁宋矛盾
宋江落草后,原本已晁盖为核心的水泊梁山,瞬间变成了宋江拉拢人心、施展手腕的平台,三打祝家庄的胜利,更是显示了宋江出色的指挥能力和领导能力,虽然宋江不是梁山之主,但宋江的威望显然已经达到了比肩晁盖的地步,大有功高震主之势。
渐渐的,宋江的手越伸越长,屡次以“哥哥是一寨之主,岂可轻动”为理由,阻止晁盖下山征讨,看似是为了晁盖着想,实则是在阻止晁盖立威,晁宋二人貌合神离。
不臣之心
梁山泊的势力分布并不均匀,死心塌地追随晁盖的英雄,只有曾经和晁盖一同“智取生辰纲”的刘唐等人,另外以林冲为首的梁山元老们也可以算在晁盖的势力范围内,但加起来一共才10人。
而宋江上山之后,竟然有27位慕名而来的英雄加入梁山,心甘情愿的成为宋江的势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