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么引导孩子学语文,提高阅读能力?
能力,学生,孩子怎么引导孩子学语文,提高阅读能力?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正确朗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普通话,把每一个字音读正确、清楚(声、韵、调读到“位”),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多音字、儿化音及“一”、“不”、“啊”等字的变调、变音要读正确。教师可用范读、领读、指名读等方法训练学生朗读,从而达到正确朗读。 流利的读,是指读得流畅,不中断,不读破句子,并根据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低年级学生朗读经常出现唱读或一字一顿地读,有时因心里紧张出现丢字、加字、读错字的现象。应指导学生先用眼睛看字、词、句,分清每个句子中哪些字是单音字,哪些字组成的是词。整段中哪些句子用哪种语气读、哪种语速读。 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地基础上,能准确读出词语、句子重音;能正确处理语法停顿,语速合适,节奏自然;能读出不同语气。比如:升调,表示疑问。降调,表示陈述、肯定、感叹等。平调,表示庄严、悲痛、冷淡。曲调,表示幽默、含蓄、夸张、惊奇。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朗读训练和指导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基础较差的学生朗读时可能出现读错字音、读破词语等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一些字词不熟悉、不理解。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掌握生字生词,朗读的要求着眼于正确流利。有些学生虽然能比较流利的朗读,但却读不出感情来。对于前一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可以启发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形象、意境,理性认识和感性体验相互作用,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视觉表象,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对于后一种情况,教师应该着重对学生进行停顿、重音、语速等朗读技巧的指导。这样,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克服方言对朗读的影响,逐步养成用普通话朗读的好习惯。有了良好的朗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学生才会爱读书、常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学到知识、表现自我、得到享受、获得成功的手段,为将来奠定基础。
三、读书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读书后的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教育学生读书、读好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四、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采用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要“交给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教师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地运用这些读书方法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如边读边想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联系自身情感体验的方法,圈画批注的方法,略读法,精读法,默读法,摘抄评价法,写心得体会法等等。
如: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阅读能力。
五、培养学生多写读后感并对文章做出评价。
阅读后不仅要鼓励学生阅读后的感受,而要多写多后感。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或事件作出评价,说说你喜欢或讨厌、反对或支持等的原因,这样更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当指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后,说说自己对这篇章文一些看法,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写得好;哪些地方写得不好,不好的原因是什么,怎么写会更好。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还能提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新的生活领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我们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并重视阅读效果,给予正面的引导,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需要家长老师和孩子三方面共同努力,我女儿从上幼儿园开始,老师每天在学校都会给她们讲故事读儿歌,再让他们自己学着读,放学后会让他们在家和父母一起读书打卡讲故事,每天都要学会自己独立讲一个故事或者儿歌,时间长了她不自觉的就认识了很多汉字,讲故事也是声情并茂的,我觉得老师这个办法特别好,既能提高他的阅读力,又能认识许多汉字,对学习语文是很有帮助的!多读一些书总是好的,可以多增长见识,如果让孩子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基础知识如词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知识要尽量掌握多点外,重点和关键,重点和关键,重点和关键(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是:一定要教会孩子辨别清楚所阅读的文章是什么文体,并且找出它的构成要素。如,记叙文,就要找出它的时间(什么时候)、地点(在哪)、人物(什么人)、事情的起因(发生什么事)、经过(事情的发展过程)、结果(这件事或这些事产生的结果是什么,你对这件事有什么个人的看法或感受?这个事情的正能量?负能量?)。又如议论文,作者的论点是什么?论据有哪些?论证充不充分?作者的观点、立场、态度、主张?作者的用词是否严谨、准确、简洁?引用的数据的出处及具有什么级别的权威性?引用的典例、名言警句是否恰当?只要孩子坚持并养成这样的习惯去阅读文章,不仅阅读能力大幅度提升,写作能力也自然得到很好的提高。参加过高考作文评分的老师都知道,一篇作文,文体构成要素齐全就评60分(乘以作文分数占比,就是实际得分);语言通顺、错别字少,基本就评80分;再语句精彩、鲜明、有独到之处、令人耳目一新、赏心悦目,那就90分以上了。呵呵。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