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兰亭序》就是随意潇洒写的,书法家对他的笔法章法解读很多,这符合王羲之的想法吗?
王羲之,书法,兰亭序《兰亭序》就是随意潇洒写的,书法家对他的笔法章法解读很多,这符合王羲之的想法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
任何艺术作品,自然天成是最高境界。而这种自然流露的天性,因人而异,因时不同,是极其难模仿的。
对兰亭序而言尤为如此,我们不是解读它的随意挥洒,而是掌握此帖中经典的那部分。兰亭序的经典是什么呢?
首先是笔墨精神。看似无意之作,却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中国传统书法的中锋用笔、“肤肌之丽”、“写意”、“心画”、“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等等经典思想,都涵盖在字里行间,这是我们需要解读的重要内容。
其次是笔法的宗法。兰亭序是王羲之开今文字以来的代表作,以其笔法为宗法已深入人心。例如,此帖中二十余个“之”,你只要懂得王羲之写“之”的基本笔法要领就OK。至于一笔长一笔短,或转折的大小等,这是笔势所致,要纠结在这里面,说明不懂书法。不要说王羲之是否同意,而且他会耻笑我们。
第三, 正确认识兰亭序,其实也反映了我们对待书法, 尤其对待传统经典书法的态度。 如今,对兰亭序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无上神品,书法宗法之冠,有的说兰亭序笔法有局限,不够用。等等。任何书法,都有时代性和社会性。纵观历朝历代书法,没有一成不变的书法风格。但书法的本质属性不会因为朝代的更替而变。而是随文字的演变而发展;沿着自身的规律而发展。而以兰亭序为标志的新书体,一直沿用至今,书体的稳定,笔法就不会改变,也决定了书法的发展方向。@微头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无意是真意
无心即本心
下意识状态是创作的最佳状态
灵感也罢,一时兴起也罢
这种状态下是引发心流的必要条件
最容易产生高质量的作品
当然你的有积累
不能无中生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感觉临帖一定要恰到好处,临帖对你书法创作意义不大,只是显摆一下自己临过什么贴,其实在他作品中一点临帖的痕迹都找不到,包括所谓的那些中书鞋的人,其实书法需要掌握的就是田楷和《草歌诀》即可,其他就是天赋,灵性了!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可以想象,他当初书写的时候,绝对没有想到有后世对他这幅字儿绞尽脑汁去收藏,去研究,不然,《兰亭序》里也不会出现错别字和涂改的现象一一事实为证。
只是后来人刻意给这件书法过度解读和神密化罢了,甚至是处心积虑一一这才能证明自己是专家学者,不是混饭吃的混混。
这些学究一般都会戴着不一定是平光镜的眼镜,手拿放大镜,把自己的头发胡子弄得老长老长,或中间的头发全部弄掉拽去搞干净,好象这样才聪明绝顶,又故作镇定,煞有介事的样子。
一会儿看着古人的作品手舞足蹈,欣喜若狂,就象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牛顿栽的苹果树下发现了万有引力。一会儿托起下巴和腮帮子做沉思状,让人弄不清蚂虾在哪头放屁一一故弄玄虚。
毋庸置疑,不苟言笑,假装正经,拟或高深莫测的这些人就是靠吃这碗饭生存的。比如说那些小说评论家,影评人物。一部《红楼梦》的\"红学会\"又养活了多少人啊!
我们还依稀记得一部《论语》让那个女的对这块老砖头分析撕啃的头头是道,天花乱坠。如果孔子还活着,保准也听的一惊一乍,一定会老泪纵横一一他老人家孔圣子老先生想都没想到的,让现代人思想的翅膀发挥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一完全是无中生有,哗众取宠。
懂书法的都知道,什么作品就写什么样的字。
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岳飞的\"怒发冲冠″这类作品,就必须使用狂草书法,因为它是\"豪放派\",必须是\"密不透风,疏能跑马″的风起云涌,龙飞凤舞的章法。而象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的\"红酥手,黄縢酒\"类,属于\"婉约派\",书法就一定是行草,行云流水,天高云淡一一这才合乎章法。
至于现在的手法家,往往对一副名家作品指手画脚,显得自己唯我独尊,学富五车的样子。
知道了以上我所说的内容,一副书法作品的完全成功,就要看这个人地位和身份及背景了。
当然,必须得承认,这不符合王羲之本人的思想,王羲之写的时候确实没想过这么多。
但话说回来,这恰恰是王羲之厉害的地方,如果王羲之边想边写,那写也不出这么自然,有变化丰富的东西。故而有传,王羲之酒醒后又写数本,全不如意,所以自称此本“笔有神助”,不是自己所写,乃是为仙人代笔。
王羲之用笔如神,说的就是变化多端,无迹可寻。后辈学者理性分析尚没能力窥其全貌,你还想按照王羲之的想法来看待这本帖?那你首先得有王羲之的水平。
如果兰亭只是王羲之“肆意挥洒”的一幅作品,那为什么这幅作品不是李羲之,孔羲之挥洒而来?为什么不是你挥洒而来?难道你不会喝酒吗?你缺纸笔吗?
如果你非要较真,说王羲之没想这么多,那也没什么办法,毕竟把王羲之挖出来质问也不现实。
只能说,如果你是抬杠的话,那这个扛可以抬很久,而且你越无知,越自信,学的越多越心虚。
如果是想学东西的话,就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自作聪明。历代名家辈出,难道只有你在思想上觉醒了?懂得质问古人分析了?千万不要高估自己。一件事如果传承了很久,那即便看起来很傻,也是有道理的。
如果你非要觉得必须是王羲之这样想过,分析才能被你接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