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兰亭序》就是随意潇洒写的,书法家对他的笔法章法解读很多,这符合王羲之的想法吗?
王羲之,书法,兰亭序《兰亭序》就是随意潇洒写的,书法家对他的笔法章法解读很多,这符合王羲之的想法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书法的最高境界,莫过于自然。自然从哪里来?日积月累的磨练而来。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心里面难道不是想要把字写的漂亮?但手上的能力达不到啊!《兰亭序》就放在桌案上,我们动用了圆规,尺子,放大镜,电脑,把各种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他的用笔笔法,结构。从力度,速度,角度,各种细节的处理,研究得比王羲之书写《兰亭序》时大脑里的想法清楚不知多少倍。可一下笔,则胡越之风,不挨边!所有的研究成果,并没有落实在纸上。
难道研究的不细致?书法最终的实施,要依靠手去完成。理论研究再怎么深入细致,手上的练习跟不上,我们的研究就不能发挥它的价值。这就好比行军作战。指挥员在地图上,拿着尺子圆规画座标方位,计算行军集合时间。而作战部队却因实际线路上的困难无法按照指挥官的命令完成预订目标。为什么?因为受实际路况,气候,敌方的干扰,如埋设地雷、伏击、道路破坏等等众多因素。地图上谋画的作战计划,便无法按期实现。所以中国有个成语,叫做“纸上谈兵”。理论上说起来,头头是道,一上战场便一败涂地。
王羲之七岁便在书法上显露出过人的天赋。他出身在名门世家,家族中有崇尚书法的家风。父辈王旷、王敦、王导、王廪等人都是名重当时的朝庭重臣和书法家。王羲之少年时代受教于卫夫人门下。卫氏家族在当时是著名的书法世家。王羲之家族与卫氏家族为表亲。卫夫人开办专门学习书法的“善书馆”。王羲之便是“善书馆”中成绩最优秀的一个。
他写《兰亭序》时是在他五十三岁的时候,与谢安,孙绰等一帮好友到兰亭修稧而作的。我们就按他七岁开始学习书法算起,到写“兰亭序”的时候有四十四年的时间。我们把王羲之所有的优越条件放一边,只取他刻苦练习书法的一面。他学习书法,在他居住的山阴地区,山中的竹片木板石块,能写的东西都被他写遍。纸帛更是反复左右的多次书写,直到无法再写。临遍了蔡邕,曹喜,张芝,钟繇等人的字迹。
我们放不理论研究用的尺子圆规放大镜,拿起毛笔像他一样的练习四十年,就算超不过他,断不至于连下笔都找不到北的囧境出现。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学。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徒羡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求其妍妙,不亦谬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巜兰亭序》,实际上就是王曦之的随意之作。
可以想象,他当初书写的时候,绝对没有想到有后世对他这幅字儿绞尽脑汁去收藏,去研究,不然,《兰亭序》里也不会出现错别字和涂改的现象一一事实为证。
只是后来人刻意给这件书法过度解读和神密化罢了,甚至是处心积虑一一这才能证明自己是专家学者,不是混饭吃的混混。
这些学究一般都会戴着不一定是平光镜的眼镜,手拿放大镜,把自己的头发胡子弄得老长老长,或中间的头发全部弄掉拽去搞干净,好象这样才聪明绝顶,又故作镇定,煞有介事的样子。
一会儿看着古人的作品手舞足蹈,欣喜若狂,就象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牛顿栽的苹果树下发现了万有引力。一会儿托起下巴和腮帮子做沉思状,让人弄不清蚂虾在哪头放屁一一故弄玄虚。
毋庸置疑,不苟言笑,假装正经,拟或高深莫测的这些人就是靠吃这碗饭生存的。比如说那些小说评论家,影评人物。一部《红楼梦》的\"红学会\"又养活了多少人啊!
我们还依稀记得一部《论语》让那个女的对这块老砖头分析撕啃的头头是道,天花乱坠。如果孔子还活着,保准也听的一惊一乍,一定会老泪纵横一一他老人家孔圣子老先生想都没想到的,让现代人思想的翅膀发挥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一完全是无中生有,哗众取宠。
懂书法的都知道,什么作品就写什么样的字。
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岳飞的\"怒发冲冠″这类作品,就必须使用狂草书法,因为它是\"豪放派\",必须是\"密不透风,疏能跑马″的风起云涌,龙飞凤舞的章法。而象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的\"红酥手,黄縢酒\"类,属于\"婉约派\",书法就一定是行草,行云流水,天高云淡一一这才合乎章法。
至于现在的手法家,往往对一副名家作品指手画脚,显得自己唯我独尊,学富五车的样子。
知道了以上我所说的内容,一副书法作品的完全成功,就要看这个人地位和身份及背景了。
普通人你的书法划得再好,都不值钱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像王羲之那样的书法大家,他已经把笔法融入骨髓, 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不管怎么去挥洒,怎么去表达他内心情怀,都不会出了法度,这也就是,无法胜有法的道理。这里面的东西太深奥,只有自己用心慢慢去悟吧!可不是谁都能当书法家的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您的意思是,王羲之“兴之所至,随手为之”的尺牍书法,我们应该学哪些方面?哪些方面属于过度解读?
王羲之学书法,学卫夫人,看鹅学之字,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可见王羲之本身是在学书法的“法度”上下了功夫,同时他也创新,比如说“之”的写法。
一方面,我们要承认,学书法必须要有一定的技巧基础,就是所谓的“中锋用笔”,笔法,墨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承认,一幅作品,应该是有感情的,艺术家当赋予作品“艺术的生命”比如王羲之承认“兰亭序”不可复制,自己没有办法再写出来,但是现在我们一些“艺术家”,临写兰亭,可以一百幅都一模一样,虽然值得肯定,但是这种一模一样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