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人说“这世上没有完美的童年,但绝对有足够好的童年”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童年,父母,孩子有人说“这世上没有完美的童年,但绝对有足够好的童年”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有人说“这世上没有完美的童年,但绝对有足够好的童年”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数质社会的应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多人都有幸福的童年,至于说完美,怎么算完美,谁也不敢说。而足够好又是一种什么状态?恐怕没有严格的标准,所以,这句话有点宽泛。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有一个概念“足够好的妈妈”,意思是说孩子正常的需要都能保证满足,既不少给,也不滥给。如此相对应的,应该是一个孩子的“足够好的童年”吧,也就是遇到了这样懂育儿的妈妈,保证孩子正常的需求,不缺爱,也不溺爱。
如果足够好就已经是既不多也不少了,那完美的概念是什么呢?可能是在足够好的基础上做的质量更胜一筹吧。
但即便将足够好的妈妈,也总有不能充分及时和周周到到的满足孩子的所需,而是在大的方面上不漏失应该满足孩子的大部分需要。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对育儿和家庭教育方面的咨询也接手很多,所以,我认为只要满足孩子身心成长的大部所需,孩子就能健康成长,不必刻意追求“足够好”,更不用追求“完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曾经的童年曾经的故事,不曾流年,又却在记忆里
今天偶然看到朋友阑珊一篇自白,她讲了她的成长经历——
和很多传统父母一样,父母“含辛茹苦”把她拉扯大,但同时,父母给了很多伤害而不以为然。因为父母,原本天资聪颖的她错过了很多大好机会,她父亲的口头禅就是“你这个废物”,因为长年累月被父母打击、控制、取笑,她得过失忆症……
但最终,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她顽强地成长起来,走出了原生家庭,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活得还挺好,父母再也不能对她造成任何威胁。
然而,回头望那过去的一二十年,尤其是手无寸铁的童年、青春幼年,太痛了!
她的故事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句话,“谁曾想到,人生中的风雨,都是父母带来的。”
阑珊说,她不会生孩子。
因为她来到这个世界上,体会最多的是,人活着,真难啊,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夺回自由呼吸的权利,她不想她的孩子将来重走老路。以及,从没人教过她怎样成为一个好妈妈。
这篇自白意外地获得了累积数以万计的点赞、留言、转发,很多有过相似成长经历的网友都倾诉了心声,让我颇为感慨——其实很多人是被迫来到这个世界的,被迫成为某人的孩子。
然而中国有句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就对我们具有不可撼动的支配权,从小,我们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说什么话,上什么学,考多少分,甚至我们走路的姿势,父母都要横加干涉,如果我们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做,给他们惹了麻烦,等待我们的绝没有轻松的日子。
有的父母,视轻松快乐的好日子为如临大敌,把那种紧张、压抑、贫穷、固化的思维习惯强行传递给孩子,给孩子塑造一种敏感、自卑、忍辱负重的性格。以这样的性格,无论孩子将来取得多大的成就,都学不会快乐地生活。
今年4月,那个在车流中,和妈妈吵架后,突然冲出车门,毅然决然跳桥自杀身亡的孩子,相信还有很多人记得吧。
很多家长的评价是,“现在的孩子太不懂事了,父母随便说两句,就要死要活的,他这样做让他父母后半辈子怎么活?一点都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十几年的养育之恩,太太脆弱了!”
讽刺琼瑶剧的一句名言是,“你失去的不过是一条腿,紫菱失去的可是爱情啊”。
放在这个事件上,也成立,“他失去的不过是他的命,他父母失去的可是好父母的牌坊啊”。
孩子连命都不要了,为了逃脱父母的控制和伤害(很多所谓的“我都是为了你好”,其实就是控制和情绪勒索),永恒切断了亲子关系,他已经在这个世界上灰飞烟灭了,但父母们还在责怪他,追究他,猜忌他,控制他——这样的“爱”多么可怕啊!
真正的爱,应该是,我看得见你原本的样子,我接受、尊重你的真颜,你我平等地相伴,在这薄凉的人间,抱团取暖。
而不是把笨孩子改造成优秀的孩子,把调皮的孩子改造成听话的孩子,把内向的孩子赶出去社交,把不愿意结婚生子的孩子逼着结婚生子……改造失败就气急败坏,暴力相对。
现实总是苍凉的,愿意接受、尊重孩子本来面目的父母,很少很少。
很多人生孩子,并不是爱孩子,也并不是已经做好了为人父母的准备,而是因为各种私心,例如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生儿子给婆家一个交代,甚至,仅仅为了证明自己有生育能力……
生育行为,大多是从众的,没有任何意义。
一直到如今,都还有人认为多生个孩子不过是添双筷子的事,从来没有人问过那个“添双筷子”的年代出生的孩子们的真实感受,甚至这些孩子本身都是麻木的:
到底何谓做父母?又何谓做孩子?童年应该是怎样的?
我一直对张静初演的电影《孔雀》记忆犹新,张静初为了一只降落伞,不惜献身,她一辈子都在和命运抗争,在追逐理想,但最终泯然于众人。在她人生的每个关键时刻,她父母起的都是反作用,非打即骂,羞辱、漠视、打击。她父母但凡给点力,她的命运都会截然不同。
可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依然在父母对孩子的各种理所当然的伤害中,找到了爱的佐证——哪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父母也有苦衷。
《孔雀》中的父母就是如此,被塑造成爱孩子但有苦衷的父母。
我要说的是,有苦衷的人,连自己的人生都搞不定,有什么资格当父母?
我一直在强调谨慎婚育,但很多人并不明白,他们认为这是在剥夺他们的生育权,他们觉得自己想生孩子没有错,可是,他们从来没想过,生育意味着什么?我能给我的孩子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