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爬叉(金蝉)都是晚上出来,请问它在地下面怎么知道是白天和晚上的?
知了,金蝉,若虫爬叉(金蝉)都是晚上出来,请问它在地下面怎么知道是白天和晚上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长期进化决定了金蝉黑天钻出地面
一个物种的生活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长期适应自然的结果。金蝉属于昆虫类,其身体中所含的营养物质丰富,蛋白质的含量占到了70%以上,另外还有多达7%的脂肪,以及多种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因此天敌众多,特别是鸟类非常喜爱以蝉为食,而鸟类等天敌的活动时间多为白天,假如金蝉在白天钻出地面,那么将会有很大的几率被鸟所食。
另外,金蝉的活动能力有限,特别是在脱壳时几乎一动不动,这样的状态如果在白天,除了会增加被天敌捕食的危险以外,还会在较强的太阳辐射下提高失水的风险,对于生命健康会产生严重的威胁。
所以,在历史上那些白天破土而出的金蝉,不是被吃掉,就是脱水而死,只有那些黑夜出去的,才得以保全性命,久而久之,金蝉就在可以感受到光线强弱能力的前提下,将黑夜出去脱壳的习性逐渐固化在了基因内,我们所看到的感觉像是金蝉害怕白天一样,实质上是一种通过生物进化、适者生存的结果。
例外
凡事都可能有例外,金蟑夜晚出去脱壳的习性也不例外。世界上绝大部分的金蝉都拥有着上述的习性,不过在沙漠地区生存的一种特殊的蝉类-沙蝉,其在钻出沙漠之后的时机并不是夜晚,而是白天,而且是一天中最热的中午时分。
由于这种蝉从若虫阶段演变为成虫阶段过程中不需要脱壳,所以它们在钻出沙漠表面以后,会尽快找到一些灌木丛爬上去,利用炙热的阳光,将软弱的、嫩黄色的身躯逐渐晒成黑色和坚硬的状态,然后就可以振翅飞行了。其实这也是该种类的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所采用的最佳生存方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全世界的金蝉有3000多种,金蝉文化在很久之前就对人类产生了影响。早在公元7世纪的中国,金蝉就因为每年周期性的出现而被统治者认为是重生的标志,很多皇室贵族的服饰中都纹有金蝉的图案,从中足以看出皇家贵族对金蝉的推崇。
金蝉的节律性是出了名的强,不仅会在每年的特定时期集中出现,而且还专门在晚上才会出来。那么,金蝉在暗无天日的土里长大,它们是如何分辨白天与黑夜的呢?
想要深入探索这个问题,不妨先来了解一下蝉的生命周期
蝉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卵、若虫和成虫,属于典型的变态发育。一只雌性金蝉,一次可以产下400枚卵,这些卵通常隐藏在树枝中,这些树枝到后期往往会干枯并脱落到地面。
30-70天后,金蝉的若虫(也就是知了猴)就会从卵中孵化出来,深入挖掘到地下,以植物根部的汁液为食。若虫在地下一般会度过2~3年,不同的种类的金蝉有所差异,有的金蝉要熬过13年甚至17年才能破土而出。
若虫选择破图而出的时机,与很多因素有关,首先就是若虫的发育程度,其次是地面的温度和光线。关于知了猴选择在夜间出来的原因,科学家普遍认为是为了躲避捕食者。但至于它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准确的定时周期,比如13年蝉和17年蝉,目前还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
关于知了猴是如何确定白天与黑夜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在众多的说法中,我认为最可信的是:知了猴会在地面打开一个小孔,感知地表的光线强度,并以此作为出巢的依据。
为了解知了猴对光线的感知能力,有必要对金蝉的视觉系统进行深入分析。
与大多数人的认知不同,金蝉其实有5只眼睛,其中2只大眼睛是复眼,3只小眼睛是单眼。其中3只单眼的颜色可能与金蝉的体色相同或相近,需要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发现。
▲▲金蝉的单眼与复眼。
2只复眼可以用来观察周围的世界,每一只复眼都是由成千上万个六边形的视觉单元排列组合形成的(如下图所示);另外3只小眼睛是单眼,内部是一团视觉细胞,功能简单,也没有成像作用,主要作用就是感知光线的强弱。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三只单眼呈三角形排列,科学家推测,这种排列方式更有利于金蝉更加精准地感知光线的变化和阴影的移动。
▲▲复眼是由成百上千个视觉单元排列而成,这极大的扩大了昆虫视觉的观察范围。
▲三角排列的单眼,结构与功能相对简单,知了猴感知白天与黑夜的关键就在这里。
还有人说,已经蜕变的金蝉可以通过叫声为那些地下的若虫传递信息,对此,我认为可信度不高,原因如下:
首先,金蝉的听觉系统没有人类那么发达,不太可能感知到不同性质的声音信号;其次,对于(雄性)金蝉这种低等的昆虫来说,发出叫声的目的只有一个:吸引雌性,繁殖后代,至于说这种叫声能呼唤地下的同伴,多少就有些离谱了。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有不同的看法,也欢迎指出并讨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蛮有趣的,是啊,大家都知道知了猴一般都是晚上出来的,但它怎么会选择黑漆漆的晚上呢?这其实是它的身体发育特性、安全因素及温度条件等综合起来决定的。
知了猴的幼虫只所以晚上从地上破土而土,那个时间点不是随便选择的,大家都知道,在白天的时间,大地上很热闹,人与各种动物都会在这个时间活动,知了作为人的美食,自然也是动物们的美食,这知了也是保命的需要,不然的话,就它那个一身胖肉,行动又慢,只有被吃的份。
而它之所以能分辨白天黑夜,这与它特有的感官系统是分不开的,白天与晚上在气温上会有变化,它的感官系统会根据这些变化,了解地面的世界到底是晚上还是白天,而且你会发现,它一般会选择上半夜的时间,为什么呢?
因为知了从土里爬出来以后要完成一个最重要的变化,那就是脱壳羽化,最后变成会飞的蝉,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从土里爬出来要时间,从树根爬到树干要时间,从幼虫到羽化成金蝉更是需要大量时间,再说了上半夜这个时间,夜行动物大部分还没有出来,所以知了这个时间算得很准,守时能力很强,当然,不守时恐怕会有生命危险。
如果它出来的太晚的话,时间上肯定是不够的,如果等到太阳出来,温度升高了,空气干燥了,它的羽化过程就很难了,因为它的整个脱壳羽化过程需要保证一度的温度,如果没有这些条件,那就是能爬到树上,恐怕最后也是会憋死在壳里,或是成为动物们的美餐。
上一篇:《千与千寻》正在国内热映,时隔多年再看一遍,是不是突然发现读懂了很多?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