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就书法而言,当今谁可称为百年巨匠?
书法,巨匠,中国就书法而言,当今谁可称为百年巨匠?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我们再看看领袖的作品,他是那么的生动,修美遒劲的笔画之间,满纸纵横的字迹,一个吞天吐日,经天纬地,叱咤风云的伟人精神面貌呼之欲出。但他是随机发挥的,信笔挥洒的,不是做作的。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也正是今天展览厅里的作品所缺少的。
我们试着逐条分析一下:强烈的书法历史使命感,只要提起领袖的革命经历都知道,在他们那一代人,很多知识分子都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既建设一个新中国!这个历史使命体现在领袖身上更具体,更典型。但是这种使命感不是书法的使命感。或许领袖在提笔写字时根本就没太多地观注书法史。也就是说,书法发展到今天有哪些问题?今后书法究竟走向何方?这些问题我想他是没有太多精力去关注的。他所关注的更多的是自己的思想该怎么表达,文辞该怎么修饰。
可以这么说,领袖历史使命感完全是政治理想的折射,折射到风流潇洒的翰墨之间。这完全符合传统士人那种兼济天下的胸襟。可以这么说,领袖是传统知识分子理想人格在当代历史中再一次完美体现。例如《沁园春.雪》这幅作品,狂放不羁的笔墨之间,跌宕起伏的线条,夸张放肆的章法,如此光彩照人,一个伟人的精神面貌活灵活现地呈现在眼前。笔墨之间所展现的那种家国情怀和他的诗歌意境融为一体。那种纵横八荒,笑傲古今,展现给我们的是破旧立新的高度自信,火一样热烈奔放的万丈豪情。
我个人认为,纵观历史六七百年来这样的书家并不多见。拿他跟晚清以来至民国之间的一些书法家一比较,就可以看出来有很大的不同。晚清到民国的书法家大量的向魏碑学习,他们的书法为了强调雄强的尚武精神,大部分都是模仿刀劈斧砍的那种粗犷生辣的气势。多了几分做作,缺欠了几分自然的生气。
再看第二点,持续的社会影响力。今天书法界虽有几分质疑,但总的来说还是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的。他的书体被称之为毛体。从现实来看,毛体还是有广大群众基础的。至于将来很难说了,谁也不知身后之事。再看第三点:
正确的书法历史发展方向,这一点我们要把眼界放大。根据历史经验可知,历史是发展的,书法观念也是不断变化的。历史常常是曲折前进的,历史的发展轨迹是呈螺旋状曲线前进的。一千六七百年的书法史告诉我们,书法的发展轨迹也是在不断地创新与复古之间往返重复的。王羲之是第一个开拓者,同时他也是第一个把汉魏以来那种古朴的书风的总结者。王献之接过老爸的接力棒继续开拓,王氏家族的影响力一直到了隋朝。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南北朝王氏家族的影响力只限于极少数的上层社会之间。“王谢”的“堂前燕”还没飞入“寻常百姓家”。到了唐朝太宗皇帝时候才来了一次王氏书法大总结。欧虞褚薛都是由隋入唐的,在书法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书法在大唐的中兴奠定了基础,指引了方向。如果没有他们的向二王传统的回归的指引,则不会有书法盛唐的正大气象,更不会有颜柳的开拓与崛起。
宋四家中的蔡后人多有非议,其实是不了解书法史所致。历史的选择不是国展的选拔,对着作品一番评议,择优授奖。历史的选择是看这个书法家对历史所做出的贡献。宋朝面对着五代遗留的烂摊子,必须得有人向传统指引。蔡襄就是这个指引的人,颜真卿的艺术价值就是他挖掘的。然后才有了北宋尚意书风的崛起。到了南宋,传统日益薄弱。再也没有书法大家的崛起,和北宋相比,捉襟见肘,辉煌不再,令人无限惋惜。按说南宋繁华的经济,富庶的鱼米之乡应该出几个苏黄米蔡那样的大家,可现实很遗憾。我想这就是缺乏引领回归传统的领头人所致。南宋顺着北宋尚意书风的历史惯性继续“尚意”下去,但传统的薄弱限制了南宋书法的兴盛。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好比一个杂技老师傅站在钢丝上怎么耍都没事,可以做到身轻如燕,快步如飞。一个新手上去就来伤筋动骨是必然的。基本功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到了几百年后的赵孟頫和董其昌的出现才再一次引领明清在书法史上的又一次兴起。
总之,任何时代的书法大师都不会平白无故的出现,“历史带路人”必不可少的。
再来看看晚清的碑学现象,如果把晚清的碑学书法现象孤立起来毫无意义,那种粗粝的笔触,难于完美自由表达文人高贵的精神。只有把它放到晚清特定的政治环境下和馆阁体的社会氛围里才有他特殊意义。今天的人学习魏碑完全是晚清的历史惯性使然。
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也不是那个山河破碎,烽火四起的民国,而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新中国,复兴中华的大业是我们当代人的历史使命。或许领袖提笔尽情挥洒之际,无意中给我们指引了一条光明的康庄大道:原来传统帖学也可以如此的光彩照人,灿烂无比。
但是今天缺乏的是对领袖书法的梳理,整理和系统研究。我想可能会有人来完成这个神圣的历史任务。
第二个可能成为百年巨匠的人物应该是白蕉。
我的理由是咱们当今的书法脱离传统太久了,需要向传统回归。注意,我这里说的传统是指二王系统,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凡是古代的都是传统。因为书法的源头就是二王。白蕉当年对沙孟海先生说,学书法应该跨唐追晋。怎奈没人重视。看看白蕉先生的书法作品,传统文人那种儒雅的格调,勃勃生机跃然纸上,咄咄逼人。这或许就是当代书法的发展方向。有人评价道: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至于持续的社会影响力,现在白蕉先生正在不断未被提起,不断地受到关注。至于他的社会影响力能有多大,持续多久,那是身后之事了,我所说的是根据历史经验来判断,只是一种可能。
第三个可能成为百年巨匠的人物于钟华教授。
于教授是第一个在《百家讲坛》里普及书法的教授。书法并不好讲,大家都知道,《百家讲坛》是一个面对社会大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一个平台。要想把复杂深奥的学术讲的浅显易懂并不是那么容易,但于教授做到了。当然了,盛名伴随着争议而来。于教授的最核心的学术观点是:书法是载道的术,是道术,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艺术。提出了书法轴心期的概念。书法的本质源于书写,越是纯粹的书写,离道越近,凡是与书写无关的动作越多,离道越远,书写的境界越低级。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芯片”。今天的书法杂质太多,并把自己的学术研究称之为清淤工程。
总之,于教授在向传统回归做出了具体工作。
我个人认为,于教授的研究不是象牙塔里的故纸堆研究,而是针对当今书法乱象进行指引。他曾提出过书法兴则中华兴,由此可见他的使命感相当强烈。另外于教授在新媒体的时代里社会的影响力正在持续加强。如果有一天于教授的学术观点成为书法界的主流,那么书法离复兴不远了。或许接下来的时代是气势恢宏的大唐书法盛况的再现也未可知。如果真是这样,于教授或许就是那个引领时大唐书法正大气象几百年的虞世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