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书刊编加时,如何区分“的、地、得”?
动词,补语,助词书刊编加时,如何区分“的、地、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2)他说得对。
此例与前文提到的例子有相似之处。(1)中 “说的”更强调内容,而(2)中 “说得”更强调结果。前者是名词性的“的”字结构,“说的对”是一个主谓结构;后者“对”是对“说”的结果的补充,即“说”的补语,且有强调的意思,自然就要用“得”。
3.“地”与“得”的使用
(1)我们高兴得哭了。
(2)我们高兴地哭了。
(1)强调了“高兴”的结果和程度,“哭了”对“高兴”作了补充。(2)中“高兴”修饰的是“哭了”这个动作,表示“哭了”的原因或者状态,因此是对“哭了”这个动作的一种限定,而并非是(1)中的一种补充。两者的区别与“地”和“得”作为结构助词的不同功能是分不开的。
除了上述情况,还要特别指出一个普遍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的”和“地”的使用现象。举例说明:
(1)他今天说的话特别的多。
(2)这篇古文特别地难背。
以上两种表达在送审的文学类书稿中很常见。这两句话完全可以写为“他今天说的话特别多”和“这篇古文特别难背”。那么,为什么有的作者还要多此一举地加上个“de”呢?其实,这种用法在“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名家作品里就已经存在,比如朱自清在散文集《背影》的序中写到:“我觉得小说非常地难写;不用说长篇,就是短篇,那种经济的,严密的结构,我一辈子也学不来!”其中“非常地难写”和(2)中的“特别地难背”就是类似的用法。另外,在日常交谈中,这样“多此一举”地加个“de”的现象也很普遍。比如:我今天吃得特别的多、我今晚特别的累。日常用语是通俗文学作品主要的素材来源,它对后者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这种带有浓重口语特色的用法被广泛运用在文学作品中实属正常现象。
那么,到底该如何判断上述用法的正误呢?依然以(1)(2)为例来分析。
(1)中,“特别的多”是用来定义“他说的话”的,可以视作名词的补语,而“特别的”是用来修饰形容词“多”,从语言色彩上看,静态多于动态,因此用“的”较为合适。而(2)中,虽然“特别地难背”也可视作“古文”的补语,但是被“特别地”修饰的“难背”更强调动作,所以用“地”更合适。
综上所述,“的、地、得”到底用哪一个,首先要根据语法规则判断,其次要分析其所在词组或者短语在句子中的成分,而不能简单地以“形容词修饰名词用‘的’”“副词修饰动词用‘地’”这样简单的依据来划分。如此看来,“的、地、得”的使用并非仅体现了简单的语法规则,还体现出作者想要表达和强调的感情色彩。而对于审读编辑来说,在不能忽视“的、地、得”的正确使用的前提下,还要站在作者的角度体会文字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容,在修改书稿时,不能简单、武断地依靠语法和个人习惯,而要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文字的删改。“的、地、得”虽小,若不能正确使用,也会造成歧义和误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答:"的"用在词或语后表明形容词性,例如:高大的建筑。…………"地″…………用在词或词组后表明副词性。…………"得":用在动词后表示可能。比如:跑'得真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声明,我心里烂明白,不敢保证能说明白。
的。后面只能是名词或代词,包括中心语是名词或代词,你就记住这一点。这是底线,也是我后边说“地”跟“得”的基石。根基不稳,地动山摇。比如,你de妈妈。妈妈是名词,肯定用“的”啦。再如,你de贤惠大方百里挑一世上少有的妈妈。中心语是妈妈,名词呗,肯定用“的”啦……至于“的”前面是什么,你不必问,我也不敢说,一说,你非乱套不可。
剩下的,只有两种情况了。不管啥语句,非地即得,是吧。
我先说容易点的——得。只要用“得”,它前面必须是动词,或者形容词,同时后面必须不是名词或代词。也就是说,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这个得往死里记。比如,说de天花乱坠。前面是动词,后面是非名非代词,肯定用“得”啦。
好了,现在我们继续用排除法。只要不用“的”“得”的地方,一律用“地”。ok?
上述我说的,是先入为主的笨办法。就像套用现成的公式来计算。也许当时搞不太懂个中真谛,用得多了久了,自然就了悟了……
2016.6.25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错,得后加形容词。补充一点。感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的、地、得"这三个结构助词在语句中的位置各不相同。〃的"主要用在定语和中心词(名词)间,比如:〃我的电脑,王五的书法。"等。〃地"主要用在副词和动词间,比如〃公交车徐徐地开过来了。他稳稳地站着"等。〃得"主要用于谓语(动词)和补语间,比如〃吃得少。开得快。"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