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刘邦和朱元璋哪个起点更低?他们的成功到底是运气好还是有真本事或者是天命所归?
刘邦,朱元璋,项羽刘邦和朱元璋哪个起点更低?他们的成功到底是运气好还是有真本事或者是天命所归?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首先,出身不等于起点。
如果单论家庭条件,刘邦似乎比朱元璋好的多,家里有地,父母健在,哥嫂务农,刘邦还是沛县的泗水亭长,多少有点油水,后吕公到达沛县避难,机缘巧合下成为了刘邦的老丈人,刘邦彼时终于从老光棍变成了有家室的人,反观朱元璋呢,连年的饥荒,家里的人死的死,逃荒的逃荒去了,自己则到皇觉寺为僧,后寺庙不堪重负,朱元璋又成了与乞丐无异的逃荒者,这些只能说明他俩各自的家庭境况不一样,不能作为起点高低的依据。
其次,起点高低对比-----年龄。
朱元璋见识到元末后期的朝廷黑暗,各地的反元势力越来越多,后朱元璋投身反元大军郭子兴所部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后从郭子兴处积累了很多的人脉,在12年后朱元璋攻占了应天,这一年朱元璋37岁,又是12年后的年初,朱元璋荣登帝位,他一路走来靠的不仅仅是运气,手下的徐达、常遇春,汤和等人,哪一个不是牛气冲天的猛人?这就是硬实力!来看看刘邦在干嘛,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的起义军拉开了反秦的大幕,原本还在沛县游手好闲的刘邦,也被反秦的势头感染到,在押解人员的路上天气原因导致误期了,去是死不去也是死,那就反了,于是便有了刘邦慷慨演说词,这一年刘邦47岁。
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
第三,起点高低对比----人员数量。
朱元璋在25岁的从军之后,就一直奋战在一线,其沙场指挥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当时的濠州城中,红巾军有五个元帅,郭子兴只是其中之一,在一番内斗后,朱元璋远离了红巾军,自己回家募兵,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其中朱元璋儿时玩伴等24人成为了中坚力量,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陆续滚雪球似的就招募到二万人。刘邦呢,其人数也是结果招募的,数量只是在2-3千人,跟朱元璋比刘邦的起点反抗势力也是略逊一筹。
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祠黄帝,祭蚩尤於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由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故上赤。於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樊哙等皆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与,还守丰。
最后,起点高低对比----战斗成功率。
朱元璋的淮西24功臣中,谋士有:刘伯温、李善长、宋濂、方孝孺、朱升、胡惟庸、吕昶、王广洋等,武将就太多了,就不一一赘述了,在反元的道路上那叫一个势如破竹,后与张士诚,陈友谅多方战罢,最终锁定胜局;刘邦呢,起点发家的子弟兵跟他是南征北讨,应该说是“难征北逃”才对,属于是屡战屡败,但是却是屡败屡战的主,在垓下之战中,一战定乾坤,战胜了项羽,
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是:“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
可见没有这三个人,刘邦极有可能什么都不是。不过这两位不可否认的是,都凭借各自的能力,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可以说这两位皇帝完全是用实力证明,草根也是有可能成为人上人的。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欢迎评论分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论起点高低,明太祖朱元璋肯定远比汉高祖刘邦低得多!刘邦虽然也属于社会底层,但是好歹是秦王朝“有正式编制”的公务员——亭长!虽然是最基层的吏,但好歹是拥有稳定收入的。这也是刘邦虽然“不事生产”,却能和卢绾、樊哙、夏侯婴、周勃等一群发小、朋友喝酒、滋事,甚至还勾搭了一位“外妇”曹氏,生下了庶长子齐悼惠王刘肥的原因所在。
反观朱元璋,那才真的叫做“赤贫”。父亲、兄长去世后连安葬的地方都没有!如果不是当地富户刘继祖大发善心送了朱元璋一块荒地,朱元璋的父兄恐怕就要曝尸荒野了……因为活不下去,朱元璋甚至栖身寺庙当过和尚。换言之,朱元璋是真的活不下去了,才走上了武力反元的道路。而刘邦虽然也有形势所迫的不得已,更多的却还是想借助秦末的乱世“分一杯羹”。
那么,刘邦个朱元璋的成功是靠运气吗?还是天命所归?天命所归这个东西都是开国皇帝们功成名就之后为了强调“君权神授”而编造出来搪塞世人的,《史记》里什么刘邦是他妈和龙配种所生,您信吗?至于运气,多少还是有一些的。毕竟如果刘邦生活在和平时期、或者说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所谓的“盛世”期间,恐怕很难走上武力反叛之路,即便真的武力反叛了,成功的几率也基本为零。这是时代给予他们的机会,如果硬要说是运气,也算是吧!但是,光靠这“运气”是不可能成事的。陈胜、吴广比刘邦举义更早,可结局如何呢?郭子兴当初还是朱元璋的“上级”,可结局又如何呢?
说到底,刘邦个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成为开国皇帝,不可能仅仅靠所为“运气”,靠的还是自身的能力。首先,二人的战略眼光无人能及。在他人还只是惦记着眼前的富贵之时,刘邦已经封秦宫室、与秦民约法三章,而朱元璋也已经想到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在位开元建国、一统天下作准备了。
其次,刘邦和朱元璋识人、用人、驭人的手段也是非常了得的。萧何、曹参不过县衙小吏,樊哙只是屠狗之辈,夏侯婴一介车夫而已,周勃更加只是一个给人婚丧嫁娶帮忙的吹鼓手。可这些人,最终都成了汉王朝独当一面的开国元勋!徐达、汤和最初也是一介赤贫、朱元璋的发小,最终成了明王朝独当一面的开国元勋。至于后来入伙的韩信、张良,以及明王朝的常遇春、李善长等人,哪个不是能力出众?正是因为善于识人、用人、驭人,使得刘邦与朱元璋麾下人才济济,最终得以平定天下。对比一下李自成之流,李自成打下北京之时,麾下文不过举人出身的牛金星、神棍一般的宋献策,武不过刘宗敏之流,而且还敢直接顶撞李自成、不听号令!高低立见。
其三,刘邦和朱元璋都知道民心可用。已经脱离了军阀盘剥百姓、拥兵自重的低级趣味。而且,对于士大夫阶层也采取了笼络的态度。即便刘邦打心眼里看不上文人,但是该给的待遇一样也不少。对于世家富户,这两位来自社会底层的开国皇帝也没有一味“仇富”,而是大力笼络,以稳定经济、安定社会。在对比李自成之流,都已经进入北京城了,皇位近在咫尺,可李自成却纵容刘宗敏“拷掠”,弄得世家富户人心惶惶、百姓离心离德,同样是高低立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