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知道,写的内容是什么?
王羲之,兰亭,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知道,写的内容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文人雅集是有极高标准的,“书圣”王羲之给后人打个样
今天的文化界人士也热衷举办各式各样的研讨会、沙龙之类的,美其名曰:文人雅集。什么是文人雅集,古人是有着极高标准的,不但你要会曲水流觞、能赋诗、模样长得还得不那么讨人厌,胸怀、见识、人品样样都要好,关键这一切不是刻意而为之,合乎天然之美趣。如何成功举办一次高逼格的文人雅集,一千多年前王羲之先生就给我们打了样。这一天定格在一千六百六十七年前的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对于王羲之先生来说,这一天之前或之后的其他日子,世人都可以pass不记,但是这一天得牢牢记住,千年以后你依然可以身临其境,了解那里发生了什么。这要从他写的《兰亭集序》说起。
一千六百六十七年前的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上巳节,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风雅集会,参会的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及王氏子侄等四十二人。初春天气,又是节事,大家兴致都很高,饮酒赋诗,各抒己见。会上集结了三十七首诗,十五个没写出诗的个个都罚了酒。大家都推举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先生为诗集作个序,以纪念这个难忘的盛会。这就进入到会议的高潮环节,此时有些醉意的王羲之先生,在众人的簇拥下拿起笔一挥而就写了一篇序言,他的文笔如此美妙,像电影镜头一样记录了当天发生的情景,人生欢乐如此短暂,写到动情处王羲之先生内心有了极大的波澜,不觉悲从中来,他涂掉几个字重新书写,一共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兰亭集序》,又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全文如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一千六百六十七年前的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兰亭雅集的故事情节完美定格,永远成为中国人心头最美的那一帧图画。
王羲之《兰亭集序》写了什么:超越三际,以哲人的清醒发出了一声喟叹
我们先不谈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之超逸高妙,就《兰亭集序》文本来说,这也是一篇文学价值极高的散文作品。我初读《兰亭集序》时即为其文字着迷,默诵日久,体会越深。兰亭雅集毕竟是人生中一件极快乐的事情,王羲之先生开始写时间、地点,周围美妙的景物,当天的天气,以及人们在聚会时做的事情,这些都带有记录的意味,他的笔调是愉悦而轻快的。而他又是一个极智慧极旷达的人,很快就由这快乐时光的短暂易逝转而感伤生命的短暂易逝,人总是要老死的,不管你是个什么样的人,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你所经历的这一切很快就成为过去式,一去不复返,连哀叹一声都来不及。王羲之先生对时间的描述无疑是客观的,他从小我写到大我,突破了过去、现在、未来时间三维的束缚,几乎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发出了一声喟叹。晋人崇尚清谈,多以老庄思想为宗,谈玄论道,不重视现实生活,对死亡也不太当回事。王羲之提出“死生亦大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样的观点,在魏晋那个时代是清醒的、是振聋发聩的,是有远见卓识的。
有很多人觉得《兰亭集序》的思想太悲观了,我觉得没有完全理解王羲之先生的意思。王羲之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是通透的、达观的。正因为时光易逝、生命短暂,我们才要去思考怎样度过这一生,虽然他没有明确给个答案,但不管是悟言一室之内,还是寄情于山水,放浪形骸之外,俯之仰之,首先要窥破,要清醒面对,人对欢乐与悲伤的情怀感受大概是一样的,所以,良辰美景更要珍惜啊!即使贵为帝王的唐太宗李世民,读了这样的文字,大概也深有同感“若合一契、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从而引王羲之先生为知己了吧!
一千多年前,王羲之先生在《兰亭集序》里道出人生的真谛,不管到什么时候,我们都要面对生死之壁。过去的人、现在的人、未来的人,对待这个问题的看法,应该是一样的,平常心。平常心。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之美:随手草稿瞬间定格,道法自然,天然神妙
欢迎各位又来到了梁山好汉排座次的节目时间,王羲之先生的《兰亭集序》是古今公认的“天下第一行书”,这个名头如此响亮,世人谈论极多,以至于凡是写中国字的人,没有不知道《兰亭》的。去看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东坡《寒食帖》,会发现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像是草稿,急就章,行文间有涂抹更改,观众们隔着时空似乎能感受到书写者刹那间情绪上的喜悲,仿佛能触摸书写者灵魂里的凉热。这里可窥见中国人的审美观,更喜欢活泼自然有灵魂温度的艺术形式。《兰亭集序》的书法是在王羲之醉酒状态下一挥而就完成的,可以说是心契冥通,灵感神遇,王羲之酒醒之后数次临摹,都写不出原稿的神韵,自认为是有神助而成。古人对右军书法的品评有:“探妙测深,尽形得势;烟花落纸,将动风采。带字欲飞,疑神化之所为,非世人之所学”。
今天有很多人都责怪唐太宗李世民因喜爱而带《兰亭集序》陪葬,致使世人再无法见到右军真迹。其实换个角度来说,正是因为铁杆粉丝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广告传播,王羲之《兰亭集序》在后世才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不信诸君可以去查看北宋《宣和画谱》著录,六千多幅现今存世不足十余幅。
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唐人五大摹本”,已经很是难得了,这也是一种幸福。至于真迹之神韵,诸君就自行脑补吧!
上一篇:高考结束放假了,去哪里玩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