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明朝时候银子泛滥,为什么会出现银贵谷贱的情况?
中国,海禁,铜钱明朝时候银子泛滥,为什么会出现银贵谷贱的情况?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第一条渠道是自16世纪60年代开始,葡萄牙人控制的澳门与中国、日本的转口贸易,特别是1571年至1638年形成的以澳门—长崎为轴心的葡萄牙日本贸易网,成为日本白银输出的主要渠道之一,每年的数量达到五六十万两之多。
第二条渠道就是1602年成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与日本的贸易。日本一位白银史专家就认为:“在十七世纪初,由日本人、中国人、葡萄牙人以及荷兰人的船只,从日本载运出口的白银每年可达150000到187500公斤。……最终还是流到了中国大陆。”
第三种渠道则是中国与日本的直接贸易,含朝贡贸易和明中叶以后的民间海上贸易。
除此之外,日本通过朝鲜、琉球中介,也有相当白银流入中国。
后来居上的白银输入地——吕宋,1519年麦哲伦率船队开始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并于1521年抵达菲律宾,即吕宋。因为西班牙在美洲发现大银矿,西班牙人自一五六五年开始,每年都派遣马尼拉大帆船(Manila galleon)横渡太平洋,来往于菲律宾马尼拉于墨西哥阿卡普鲁可(Acapulco)之间。在这条航线上定期航行,一时太平洋号称“西班牙湖”,占当时世界产量60%以上的美洲白银,除了运回欧洲之外,源源不断地涌入吕宋。
看看西班牙人及中国人是如何谈论中菲贸易,中国输入的白银吧。
一五七五年,一位西班牙官员自马尼拉写信给菲利普二世(Felipe二世),谈及自中国出口到吕宋的各种货物时候,说“各种货物的价格,低廉到几乎等于不用货币购买那样”
一五八七年六月二十六日二十六日,菲律宾总督维拉,自马尼拉给国王菲利普二世上书说:“他们(指中国商人)把各种货物卖得这样便宜,以致我们只好作这样的想法,要不是在他们国家不需要什么劳力来生产这些东西,那便是他们不用花费什么本钱便可得到这些东西”
一五九〇年,一位没有署名的人给菲利普二世的信中说:“如果准许西印度与中国通航,则王国中的银币将全部流入中国,而不输往西班牙,因为中国是这样大,有这许多货物出售,所以无论运多少银币前往,那个国家都将把它全部吸收了去”。
一六〇七年,有一位西班牙官员报告:“银子之所以自菲岛大量流出,主要因为自中国运到那里的货物,售价低廉,同时银的购买力又很大,故西班牙人都把银投资于中国货物以取利”。
一六二八年,另外一位西班牙人说:“中国人有的是大量而过剩的货物,他们从不向外贸购买任何物品,只是把物品卖给我们,而专门索取银币作代价。为着获得银币,他们出卖货物的价格非常便宜,故我们向他们买的东西特别多,要比假如价格较贵、利润较低时为多。”
中国的史书,同样记载了从吕宋输入大量白银,如“贸其银钱,满载而归”,“单得其银钱”,“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
有人形容吕宋金银之多,说吕宋是“山富银矿,树生金豆”,只要去采摘,因此哪怕一次几万华人被杀,后续者依然络绎不绝,前赴后继来到吕宋。
但中国缺乏具体数字统计,而无法知道具体输入的白银数量。
全汉昇认为,从长崎输出的银子,从1599年至l637年间,共5800万两,大部分流入中国。
依据西班牙等统计,1633年前,每年从吕宋输入中国的白银达2000000西元;如果扣除西班牙与荷兰因为参加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当菲律宾对外交通受到荷人骚扰的时候,每年由大帆船运抵菲岛的美洲白银,有时少至不足一百万西元——这就是前述白银突然中断输入中国的原因之;以及清初因海禁而几乎中断的白银输入,正常年间的实际输入量更大。
(上述数据及外方书信资料来源于全汉升《明季中国与菲律宾间的贸易》、《明清间美洲白银的输入中国》)
如此之多的白银流入中国,保证了明朝银钱双币制的银本位稳定
为此,即使在海禁迁界期间,依然有走私船只赴海外通商,以换取铜银,在海禁迁界期间,康熙也已经派船赴日以换取铜。
为此,康熙二十年(1881年),当时的江苏布政使慕天颜就上书康熙请求开放海禁;
为此当台湾一旦收复,康熙立刻开放海禁,恢复对外贸易,就是为了恢复与吕宋的贸易,以换取中国急需的白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偏僻农村,虽然农产品丰富,但产品无法外销,依然过着贫困的生活。因此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这就是当时中国的典型写照。
由此可见,不是外国只能用白银来换取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这些商品对当时的欧洲人来说,并非生活必需品,而是贵族浮靡生活的奢侈品及所谓上流社会的标志,没有这些商品不会影响外国社会稳定与发展。但中国迫切需要用茶叶、丝绸、瓷器等来换取社会经济活动所必不可少的货币——白银。以满足前所述的中国商品市场白银流通量需求,以避免经济崩溃、社会动荡的出现。
这也是其后乾隆年间,虽然担心“民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惧怕外国人支持汉人反抗清朝的活动,清政府一再严申“华夷之别”,但始终不敢彻底断绝一切对外贸易的根本原因。如乾隆五年(1740年),噶喇吧(今属印度尼西亚)发生荷兰殖民者屠杀华侨的惨案,史称“红溪惨案”。翌年,浙闽总督、福建巡抚等奏闻于朝,并请“禁止南洋商贩”以困之的对策,朝臣意见不一时。内阁学士方苞知道蔡新生长于闽南,且有经济策略,就写信征求蔡新的意见。蔡新在回信中认为,闽广两省所用番钱,统计两省岁入内地约近千万,若一概禁绝,东西之地每岁顿少千万之入,不独民生日 ,而国计亦绌,此重可忧也(见光绪《广州府志》卷三十三《人物六》)。禁止通商有弊无利,只能引起沿海民众财物损失和闽粤两省财源困乏。因而主张“静加查察”,若噶喇吧继续迫害中国商人,那也只禁止与噶喇吧通贩,其余南洋诸国“听从民便”。蔡新复方苞书对否定“闽大吏”禁南洋之议起了关键作用,《福建通志》蔡新列传在复方苞书后以“议遂不行”作结,否定了福建官员的奏请。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更正式发布谕令,仅限广州一口通商,所有外国船仅在广州停泊、交易,但依然保留一个可以使白银流入的窗口。
上一篇:当你遇到不开心的人或事,你会怎样为自己的内心减压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