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韩信之死仅仅只是因为功高震主吗?
韩信,刘邦,项羽韩信之死仅仅只是因为功高震主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刘邦和吕后先后打击韩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自己那不成器的儿子,客观的说,刘邦的太子刘盈并不是一个废物,也有一些政治能力。但是这个人最多在王朝的中期作为个守成之主,但是在刚刚建国的初期就麻烦了,面对那些骄兵悍将,刘盈肯定不是对手。吕后虽然政治手腕很强,但是毕竟不懂什么军事。为了帮自己的儿子守好江山,吕后最终杀了韩信。吕后杀韩信的过程并没有得到刘邦的允许,但吕后知道一旦年迈的刘邦驾崩,不可一世的韩信将再无人可以驾驭。在未得到刘邦许可的情况下,吕后诱杀了韩信。刘邦得知此事之后虽然有些惊讶,但是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
同时韩信与自己同僚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糟糕,以至于他落难时无人上前说话。萧何本来与韩信的关系不错,但是在建国之后,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差。张良和韩信则属于相互看不起的状态,两个人都感觉自己的能力超过了对方,搞得刘邦只能在中间打酱油。樊哙本来十分敬佩韩信,但是韩信却看不起樊哙,最终樊哙与韩信决裂。在刘表第一次对韩信下手时,所有的朝臣有保持了沉默。等吕后要杀韩信时,就更是如此。与同僚关系的极度紧张也是韩信失败的原因之一,在刘邦和吕后猜忌韩信时,朝中诸臣连一个给韩信传递消息的都没有。刘邦来到云梦泽,韩信傻乎乎的跑过来迎接,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韩信被杀是,刘邦也已经病入膏肓。吕后掌握了很大一部分权力,但是他仍遭到了很大的威胁。即使韩信没有叛乱的野心,她也必须除掉韩信。韩信是汉朝第一名将,而吕后要建立自己的吕氏天下,韩信成了完成这一计划的最大障碍
自己要任用自己的亲戚就必须有相应的职位,但一旦朝臣们联合反对他,韩信就当首当其冲。韩信是一个会打仗的家伙,一旦他拥有军队,那吕氏天下的美梦就很难完成。所以在刘邦去世之前,吕后借着刘邦的势力除掉了韩信。这既是为自己的儿子铺路,也是为自己家族的统治扫清最后的障碍。后来事实证明吕后是正确的,吕氏天下建立之后,朝臣们敢怒不敢言。
悲剧,韩信之死可以说是死于自己的性格。作为一名将领,他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但是政治的领悟力太差了,以至于最终在政治这把看不见的的刀中丢掉了性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韩信在蒯彻的怂恿下,在刘邦被项羽大军围困荥阳时,没有派兵营救。而在打下齐地后,更是向刘邦索要“封假王”,把刘邦给得罪了。
2.项羽死后,刘邦一统天下。韩信怕皇帝杀他,就要求刘邦泰山封禅时对天,对地,对他二十四拜。
3.韩信在军中的威信比刘邦要大。自古功高盖主,祸必降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韩信历史十分少见的军事天才,刘邦在蜀拜其为大将军,是和项羽争天下,坐江山的高明之举。韩信果然出手不凡,名修棧道,暗渡陈仓,打下三秦之地,又用至于死地而后生,投于亡地而后存之计打下赵国。功劳如此之大,本可以封为赵王,但刘邦美有封韩信 而封了一个没什么大功的人为赵王。应该说这时韩信已有想法了。而刘邦在和项羽的做战中是屡战屡败,兵不够了,就神不知鬼不觉,进入韩信将军帐拿走大将军印,调走10万大军。接着韩信又靠其天才謀略一举打下齐国。刘邦那里确无法战胜项羽,他必须调来韩信才能打败项羽。而直到这时项羽才知道韩信才是他胜刘邦,还是败給刘邦的关键人物,他也派人来说服韩信,但韩信是一个讲信义且知恩图报之人,随然他极其聪明,又是天才的军事家,过去我也一直想不明白,韩信如此历害,怎么就轻而易举的被刘邦給收拾掉了,现在看来,韩信之死,有三点原因,1.韩信随然是一个了战神,但他不是一个政治家,兵书,不如帝王术呀。2.韩信应该是并不了解刘邦,可能他自认为了解。但刘邦却很了解韩信。且身边又有张良,陈平等非凡謀略家为其出謀划策,三个非凡的政治家,謀略家,对付一个只是军事家,而非政治家,謀略家的韩信,韩信安能不败。3.韩信讲信义,知恩图报,有那一个帝王,是会把这两条当作不可违背的信条呢。
所以,韩信功高震主,已经不能再封,无法再赏了。不管韩信,反还是不反,韩信必死,这就是帝王之术。天下帝王无一例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至少占百分之九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韩信的死,历来被视为一大冤案,其死因通常被认为是,功高震主而引起了刘邦的猜忌,于是兔死狗烹成了必然的结局。 不过,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 1.韩信之死 历朝历代,皇帝屠杀开国功臣的行为是一种常态,其中,武将被斩杀的比例远远超过文官。道理不难理解,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皇帝自然对掌握军队的武将最为担忧。 武将的功劳越大,威望越高,对于新王朝来说,他潜在的威胁就会越大。为了政权的稳定,皇帝越想除之而后快。 汉初的武将中,韩信的军功第一,而且远超其他人。从最开始的暗度陈仓占领关中到最后的垓下之围消灭项羽,刘邦的每一次重大胜利几乎都是韩信的功劳。其情形正如北宋司马光所言,“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如此的功劳,自然引起刘邦的猜忌:一旦韩信有心造反,那天下还能是刘氏的天下吗?因此,为了新生王朝的稳定,刘邦不得不除掉韩信。 于是便有了这一幕:公元前196年,韩信被吕后联合萧何骗杀于长乐宫之中,时年仅35岁。其后,朝廷以谋反的罪名将韩信三族全部夷灭。 以上是人们对韩信之死的通常看法。不过,仔细阅读这段史料后,我发现真相没那么简单,至少有两大疑点: 其一,刘邦真的是幕后真凶吗?其二,韩信之死仅仅是因为功高盖主吗? 2.幕后真凶 对刘邦不是幕后真凶的怀疑,并非无的放矢。 其一,时间蹊跷。 汉高祖六年,韩信为楚王,有人告他谋反。刘邦采用陈平的计策,以在云梦巡狩的名义召见诸侯,随后将毫无防备的韩信当场擒拿。如果要杀韩信,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但刘邦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将韩信带回到京师看管起来。随后又赦免了他的罪过,只是将他贬为了淮阴侯。从此,韩信便以淮阴侯的身份生活在京师之中,一直到汉高祖十一年被吕后所杀为止。 从汉高祖六年到十一年,五年之间,刘邦有大把时机可以安全无忧地除掉韩信,但他都没有去做,而是偏偏选择在自己外出征战、京师空虚的时候去杀韩信,这可能吗? 难道是刘邦害怕担负无辜杀害功臣的恶名?作为一个有名的流氓皇帝,名声之类的根本不在刘邦的考虑范围之内。这是一个疑点。 其二,动机不足。 刘邦的屠杀功臣,有一个明显的规律:主要集中于他所分封的诸侯王上,即彭越、英布、臧荼等人。 其余的功臣,无论是文臣如汉初三杰之二的萧何、张良,还是武将如曹参、周勃、灌婴、樊哙,都基本安然无事。 显然,与其说刘邦屠杀功臣,不如说他是屠杀诸侯王功臣。原因在于,当时的诸侯王国权力非常大,几乎就是国中之国。刘邦自然担忧所分封的诸侯国会尾大不掉,进而威胁汉帝国的稳定。 可以说,是否功高盖主并非刘邦杀人的核心标准,这也是萧何、张良、曹参、周勃等人最终都安然无恙的原因。 因为他们爵位最多不过列侯,其封地少,而且大都在中央直辖的郡县里,受国家的直接管辖,无法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对帝国没有那么大的直接威胁。 所以,当刘邦将韩信的封国及兵权剥夺,只给他一个淮阴侯的空头爵位后,韩信其实对帝国已经没有致命威胁了。 很简单,韩信所拥有的只剩下一个虚名而已。名声这东西,大部分时候其实没有实质性的作用。这是刘邦一直没有对韩信下手的重要原因。 由以上两点,我们可以推论,刘邦虽然对韩信有些猜忌,但他恐怕并没有杀死韩信的打算。而杀死韩信,应当是吕后的自作主张。 问题来了:吕后为什么要这么做? 3.命案真相 奥秘在于四个字:树立权威。 西汉初期,皇权还相对弱小,远非汉武帝以后可比。当时,国家存在着三股政治势力分庭抗礼,即宫廷皇权、军功阶层与诸侯王国。 诸侯王国势力的庞大,不用多说。主要说下军功阶层。所谓军功阶层,指的是除韩信等异姓诸侯王外,追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集团,如周勃、灌婴之属,他们大都来自刘邦家乡。 西汉初年,这些人在中央政府有着巨大的话语权。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下面这件事。 吕雉刚死,周勃、灌婴、陈平等人便迅速地将吕氏一族连根拔起。并且,为了永绝后患,他们不仅废除了吕雉所立的少帝,还干脆将惠帝一支抛弃,转而从汉高祖的儿子中选择新的皇帝,其名义是现即帝位的少帝和各位王子都不是惠帝亲生。 周勃等人如此的行为,情形与赵高立子婴类似,就是一场赤裸裸的政变。以至于当他们说要立代王刘恒为皇帝时,代国国内的大臣一片反对声,都认为这是一件阴谋。 从上述事件不难看出军功阶层势力之庞大。而诸侯王国与军功阶层势力的强大,反衬的便是皇权的相对弱小。 吕后杀韩信,时间是在汉高祖十一年,距离刘邦的去世已不足一年,而此时的太子刘盈不过十五岁,正是所谓主少国疑的时刻。如何保证刘邦死后,皇权能够稳定传承,是吕后所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 怎么做?在吕后看来,首先要做的便是确立自己的政治权威。而确立权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杀人,并且,杀人必须要拣硬柿子,否则便没有震慑效果了。 韩信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道理很简单,其一,他功劳最大,杀了有效果。其二,政治上他属于孤家寡人,杀了后不会人人自危,进而引发军功阶层的集体反弹。 同时,联合萧何杀韩信更是个一石二鸟的好主意。这样的做法不仅树立了自己的政治权威,而且还把萧何紧紧绑到了自己身边。有这样一个大功臣的忠心辅佐,对自己的统治是一个绝对的利好。 当知道韩信之死的真相后,我们就会明白,韩信并不是非死不可。因为吕后之所以杀他,为的是树立自身权威,以确保刘氏天下的稳定传承。 如何逃过一死呢?韩信要做的就是像后来的陈平那样,赶紧向吕雉输诚,具体办法或者是结成姻亲关系,或者是走萧何的路线,诬陷一个功臣谋反以献上投名状。这样的话,小命可保,甚至迎来事业第二春也是有可能的。
上一篇:怎样把纸飞机扔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