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农历闰年的二十四节气是怎么安排?
节气,闰月,农历农历闰年的二十四节气是怎么安排?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二十四节气是15天一个节气或中气,农历闰年多出一个闰月,请问闰月和整个闰年中二十四节气如何安排?会不会因为多出一个月而多出两个节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百度有,不赘述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好像是古人据天干地支算出来的,不十分清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根据太阳在日晷上投影变化和月亮变化,结合季节气温和雨水变化制定,实质是地球自转,公转和轴偏振,引起太阳光线直射地表位移规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农历是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
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有闰月的这一个也叫闰年。所以农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了。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
农历闰月的设置与“二十四节气”有关。“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家的杰出创作,为中国所独有,是我国各地安排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由于“二十四节气”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具体反映,它与阴历没有关系。“二十四节气”在阳历中的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每月两个节气,上半年是每月的6日和21日,下半年是每月的8日和23日,最多相差一两天。在农历中,通过设置闰月将“二十四节气”恰当地分配在各月中,使之有稳定的季节特征,故“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设置闰月,古人将从立春始至大寒这24个节气中逢单数者(立春、惊蛰……小寒)称为“节气”,逢双数者(雨水、春分……大寒)称为“中气”,且规定,农历月份(月序)由相应中气决定,即每个月中必须包含一个中气,如以雨水定正月,以春分定二月……依次类推,以大寒定腊月。这就是“以中气定月序”法则。一年中多数农历历月都含有中气,但由于一个节气加一个中气的平均长度(30.5天)比一个朔望月的长度要长,故当月的节气和中气的日期都要比上个月的要推迟一两天。当推迟到某个月只含有节气而无中气时,就定该月为上个月的闰月。这是因为农历把闰月看作是前一个月的重复,意为副月。如农历甲申(猴)年(2004年)二月后面一个月只含有一个节气(清明)而无中气(谷雨)。谷雨移到下一个月的初二去了,故该月就定为闰二月。 我国农历闰月的设置采用的是“19年7闰法”,即19年中含有7个闰月,平均2~3年出现一个闰月。设置闰月使农历年有平年(354天左右)和闰年(384天左右)之分。有闰月的农历年即农历闰年,其长度超过阳历一个回归年,反之,没有闰月的农历年即农历平年,由于其长度短于阳历一个回归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二十四节气不是根据农历划分的。
古人观察到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朔望月),至于年的概念,最初大概是由于庄家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
《说文解字》中说:“年,熟谷也”。闰年的月份也是经历了各种变化。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我国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周年日平分为24个节气,其中每个节气占15.22日弱,后来根据太阳移动的速度,有的节气占14日多,有的节气占16日多,二十四节气用于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不同的视位置定的。具体见下面这张图片:(但愿我们能有耐心看)
以上答案根据王力先生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整理,但愿对你有帮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入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年365天.节气安排最多只差一两天。上面达人已介绍的很仔佃了。谢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