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看待朱元璋?
朱元璋,凤阳,皇帝如何看待朱元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开挂的人生
朱元璋的一生很有传奇色彩,从一个放牛娃、流浪儿,最终成为开国君主,实现了从草根到皇帝的逆袭,这个过程绝不是偶然的。他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是什么呢?
朱元璋能够崛起并能够成功夺得天下,在农民起义的各路英雄中脱颖而出,固然与当时时代大势分不开,但是更主要的还是在朱元璋本身。朱元璋能时刻根据不同场景,精准调用多种不同的人格类型,简单说就是根据形势调整战略战术,跟着趋势来调整自己的策略。我们可以从朱元璋人生的四个阶段,来看看他是如何应时而变的。
第一阶段,农民时期,生活困苦,此时的朱元璋虽然不甘愿受压迫,但是主要是忍耐。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祖籍是江苏沛县,是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的同乡。后来不断迁徙,到了濠州钟离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朱元璋10岁时,又搬到了一个叫太平乡孤庄的地方,成了放牛娃。
当时的时代形势是,元朝统治的末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又发生蝗灾、瘟疫。 不久,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当时家里不仅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埋葬亲人的土地都没有。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二哥、大嫂和侄儿不得不分开,各寻活路。他先是去了家乡附近的皇觉寺。到了皇觉寺,主要就是干活,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有时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
有一次,老和尚见大殿上的蜡烛让老鼠咬坏了,就当众训斥朱元璋。朱元璋心想,大殿上被人供奉的伽蓝神竟然连自己面前的东西都管不住,那还怎么管殿宇呢?更重要的是,害得自己受骂,结果越想越气,就在伽蓝神背后写了五个字:发配三千里。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朱元璋具有不甘于受压迫、但又不得不忍耐的性格。寺庙的生活还算稳定,但是也没能持续。后来因为寺里的粮食就不够吃了,被打发出去乞讨要饭。
第二阶段,流民到起义军大帅阶段,流浪生活,积累社会经验,洞察人性,注重结交英雄,坚强果断,有勇有谋,体现出了极强的生存适应能力和军事才能。
离开皇觉寺,这时的朱元璋仅仅17岁。 他边走边乞讨,流浪了三年,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这段生活不仅让朱元璋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而且艰苦的流浪生活养成了他坚毅、果敢的性格,同时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
朱元璋在外云游的三年,正好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候。社会上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所谓明王,他是明教的神。明教来源于唐朝的摩尼教,基本教义是认为世界有两种不同的力量,一种是明,一种是暗,光明一到,黑暗就消失了。明教相信光明必然会战胜黑暗,最后人类会走上光明极乐的世界。而这个理想世界的实现有个明显的标志就是“明王”出世,明王来了就是为解放我们。我们要听从他的号召,用人民的力量来实现理想。很明显,明王出世的宣传是为了号召人们起来反抗元的统治,朱元璋当然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认为很快就要天下大乱了。1347年,回到皇觉寺后,朱元璋发奋读书识字,广泛结交敢作敢为的好汉,目的就是为干出一番大事业而准备。
有人说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是怀着做皇帝、打天下、开创王朝的雄心才去的。其实,当时能填饱肚子、活下去就不错了。他去当和尚、去流浪、又回到皇觉寺以及参加红巾军,其实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吃饱肚子活下去。当时,生存下去,活下去才是他的主要目标。
1351年,“红巾军”起义爆发。第二年,郭子兴在濠州起义,25岁的朱元璋去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入伍后,朱元璋不仅作战勇敢,机智灵活,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郭子兴还把21岁的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率军攻城略地,队伍纪律严明,郭子兴不断提拔朱元璋。郭子兴病逝后,朱元璋成了队伍事实上的主帅。
第三阶段,起义军领袖阶段,注重收买人心、眼光远、格局大、谋略深,调用各种资源为自己服务。
朱元璋称帝之前,所奉行的策略是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所谓高筑墙,是指加强军事防备,巩固后方;广积粮就是储备粮食,增强经济实力;缓称王则是不要过早称帝,以免树敌过多。这三条建议极有战略眼光,成为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为指导,朱元璋实力不断壮大,建立起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但是要最后取得天下,还要与几股割据势力作斗争:长江上游有陈友谅,长江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只是保土割据,而张士诚最没有雄心,对元朝的态度摇摆不定。力量最强、疆土最大、野心最大、对朱元璋威胁最大的是陈友谅。
陈友谅原来只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后来他先后杀死倪文俊和徐寿辉,在应天附近的采石这个地方称帝。接着,陈友谅和张士诚约定一起东西夹击朱元璋。当时朱元璋的谋臣刘基认为,目前最危险的敌人就是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可是陈友谅势力强大,怎么办呢?刘基分析,陈友谅有明显的缺点,就是不得人心,他杀君自立,部下离心离德,连年征战,人民厌战,所以要战胜他,并不难。
大方向已定,朱元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康茂才写信,假装作内应。结果陈友谅上当,大败而逃。最后,朱元璋又通过一系列交战,尤其鄱阳湖水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经过十六年的征战讨伐,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第四阶段,称帝之后,巧妙调整与功臣们的关系,从“上下级关系”过渡到君臣关系。
朱元璋称帝后,以前的一起出生入死的文臣将领,地位一下子也尊贵起来,有人开始变得骄傲,贪污腐败,欺压百姓,甚至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此时,朱元璋需要重新让这些功臣明白昔日的生死兄弟关系,已经变成了今天的君臣关系。朱元璋从建立明朝到去世,一直喋喋不休、不断地教育他们坚守君臣之道、遵纪守法,而且颁布针对性的法令制度和警示性文件。与功臣之间的权力之争,朱元璋转化为法制和破坏法制之争,充分利用了自己作为皇帝的权威。至于功臣遭到杀戮,清除了皇权的威胁,这一点我们在后面会有更详细的讲述。
大明王朝的顶层设计者
首先,废除丞相制度。明初中书省负责处理天下政务,地位最高。长官是左、右丞相,位高权重,结果是丞相跟皇帝很容易发生矛盾,尤其是胡惟庸担任丞相后更为严重。胡惟庸是朱元璋早年起兵时的老部下,他做事干练,有魄力,也有野心,做宰相十年,门生故吏遍于朝野,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势力集团,威胁皇权。胡惟庸和朱元璋冲突不断激化。
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以后不再设丞相。朱元璋还下诏,以后的皇帝不准讨论设置丞相的事情,如果大臣有上奏请求设立丞相的,要处以极刑,不仅犯人本身要凌迟,全家也要处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