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皇帝有哪些皇帝能和秦始皇媲美?
始皇,汉武帝,皇帝中国古代皇帝有哪些皇帝能和秦始皇媲美?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那么,汉武帝确立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汉武帝之前的指导思想是怎样的。
从汉初到文景两帝时,指导思想是黄老之学。“黄”指黄帝,“老”指老子,主张君主无为而治,对于老百姓尽量不加干涉,任其自然发展。这和经过秦末战乱,人民需要休养生息的条件十分相符。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走向强盛,仓库中的粮食储备已经堆积如山,连串铜钱的绳子都朽烂了,黄老之学不再合适。钱先生认为,黄老学说,适合于社会衰落时期,这时就像身体生病,需要吃药来调理,但是到了盛世,身体康复,就得吃菜吃肉来滋补加强营养了,这时再靠吃药就不行了。这个时候社会就需要礼乐教化,这就是汉武时期儒生们喜欢高谈三代先王美德的原因,因为这正是盛世所需要的东西。
所以汉武帝的指导思想就是“法先王”。这里我插播一下,关于法先王和法后王的问题。法是方法的法,王是国王,先后就是先后顺序的先后。这是古代两种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或者说叫作建设国家的路线。“法先王”这一派以儒家为代表,主张效法古代圣明君王的言行和制度,具体来说就是以古代的圣人尧、舜、文、武为榜样,以夏商周三代为理想的时代。而另一派“法后王”,是以荀子、韩非、李斯为代表,他们主张学习当代圣明君王的言行和制度,因时制宜。值得说的是,李斯正是拥护“法后王”的观点,认为当时那些喜欢谈论上古三代的儒生是愚儒,记录先王思想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书则应该焚毁,于是就有了“焚书”的建议。汉武帝时期,一方面要改变汉初无为而治这种过时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要确立与秦不同的国家指导思想,秦既然是“法后王”,那我大汉朝就“法先王”, 把尧舜禹和夏商周三代作为榜样,复兴古学,从头开始,讲究礼乐教化。
汉武帝是如何确立统一的指导思想的呢?他主要做了三件事。首先,建立中朝,形成了自己的亲信集团和秘书班子。所谓中朝,也叫内朝,就是由一些高级侍从,比如侍中、给事中,组成宫内决策班子。而外朝,就是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机构。汉武帝建立中朝,那就削弱了相权,把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外朝沦为执行一般政务的行政机构,形成了内朝与外朝对立。武帝外朝立了博士官,尊重经术,多是研究经学专家,而内朝用的多是些文学人才。这是汉武帝能够乾纲独断、独揽大权的重要原因。内朝重视文学,那时的文学体裁主要是辞赋,而辞赋一大特点就是夸张,正好符合汉武帝好大喜功的性格,为鼓吹汉武帝的雄才伟略、开疆拓土大肆服务,而外朝就用相对严肃的研究,从经学典籍中寻找学术上的依据。其次,广泛吸纳人才,培养中央的思想学术力量。汉武帝是怎么做的呢?这需要了解一下当时的学术形势。一是地方学术,一是朝廷学术。我们先看地方上的学术情况。钱穆先生认为,地方学术也就是王国的学术比较兴盛,主要是各国诸侯王重视文学人才。比如楚元王对穆生、白生、申公等人才非常敬重,曹参在汉惠帝时是齐国丞相,召集长老学者数百人。最明显的就是吴王刘濞招纳四方游士,齐国人邹阳,吴国人严忌、枚乘等都去了吴王那里做官,都因为文辞辩论而著名。即使后来七国之乱,吴王落败,王国的宾客文学之风仍然兴盛。而朝廷学术,从刘邦到文帝景帝,其学术本色一直保持的是质朴本色。王国的学术以河间和淮南最为著名,他们很受人们的欢迎,学习效仿者众多,结果河间献王和淮南王的声誉竟然超过了朝廷,这就引起了武帝的嫉妒。后来河间献王和淮南王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获罪,他们手下的那些人才都被收编到了中央。地方人才收纳中央,改变了朝廷的学术风格,更为适合汉武帝的要求。最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确立了不同于秦的国家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的真正统一。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过去我们教科书上讲的,强调的是汉武帝实行思想专制,人们只能学习儒家学说,其他学说一律禁止。其实,独尊儒术是事实,但是禁绝其他学说则不然。只是儒家学说是官方认定的学说,研究好了可以做官,至于其他学说,民间学习私下研究,各随其便,只是不能拿来作为当官的敲门砖而已。另外,独尊儒术,看重的并非只是儒家学说,而是儒生所一直研究的这些学问,代表的是古代先王的智慧。其实除了统一思想之外,还另有原因,那就是汉武帝要改变秦朝“法后王”的指导思想,从而走“法先王”的路线。而先王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诗经》《尚书》等经学典籍和“六艺”中,六艺是六种技能,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计算。于是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这个博士可不是我们今天说的博士这样的学位,那时的博士是一种官职。其实就是把五经确立为官方学问,这就是荀子所说的“法先王”,说白了,尊儒的背后是复古,成功地实现了思想的统一。正如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说:“秦始皇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本书的第二个重点:汉武帝与秦始皇所作所为如出一辙,结局却迥然不同,汉武帝开创盛世,背后的指导思想就是法先王。汉武帝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变了汉初遵守黄老之道,无为而治的保守思想,同时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将研究儒学和做官联系起来,成功地实现了思想的统一。我们常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可是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生的地位越来越高,精通儒家经典,就打开了升官、参与朝政的大门。于是儒生对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大到不仅影响三公的任免,甚至影响到了皇帝的废立。这里所谓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中央的最高职位。那么,接下来我们开始讲述本书的第三个重点内容:汉代儒生是如何影响政治的?主要是谈论灾异,即议论异常的自然灾害或自然现象来影响政治,甚至让皇帝主动让位;其次是谈论礼仪规范来影响政治。首先,儒生通过谈论异常气象来影响政治。你可能会问,天气和政治有什么关系呢?古人相信,天上的神仙管着人间的事情,可是神仙不会说话,也没有一个形象,我们怎么知道他的存在呢?他们想,天上的日月星辰是我们能看见的,它们的变动应该就是神仙们的意思吧,于是天文现象就当作神仙对人间的表示,天有灾祸,那就是上天对人的警示。董仲舒精通《春秋》,融合了阴阳学说,提出了“天人感应”的学说。“天人感应”里的“人”不是指一般人,而是特指天子,也就是皇帝。董仲舒认为,人君接受天命,进行统治,君主做了不好的事情,上天就要警告,如果不改正,上天就会使他丧命亡国;君主做了好事,上天就会降下吉祥征兆,国家就会太平。董仲舒提出这种从天文学来推测人事变化的学说,主要目的是为了威慑君主,防止君主失德。上天发出警告,那就得给上天一个交待,找出责任人。当时普遍认为,三公职责之一是调和阴阳,而灾异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阴阳失调,是三公的失职,要么降低薪水、要么辞职甚至自杀来谢罪。结果在当时,常常因为异常气象导致朝廷人事的变化。比如元帝时,春天下霜,夏天寒冷,太阳发青而无光,于是丞相于定国就把自己的侯印上交,自动辞职。薛宣做丞相后,正好发生陨星和日食,这在当时可是被看作典型的灾异,成帝就给他一个册书,说:“多次出现灾异,秋天收成也不好,这都是因为你做了宰相的原因。快些把印绶解了吧,快辞职吧!”灾异说的继续发展,就是不仅使三公免职,还可使天子退位。如果灾异频繁出现,那是上天严重警告,这时,天子应该做的事就是退位、让贤。钱先生认为,这是不得了的见识,因为占主流的思想是帝王“一姓万世”,代代相传,而“择贤禅让”思想明显是跟这个思想唱反调。又很多人讥讽汉儒,认为他们没有什么高深的思想见识,其实这种通过谈论灾异推论到让天子“择贤禅让”的思想是汉儒的高明之处,他们是通过“天”的名义来发出自己的声音。不仅通过说明灾异来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时儒生还用“五德学说”来论证汉代的气运。所谓五德学说,就是把传统的五行学说融入到了朝代更替的历史规律中,认为每一个朝代都有着自己的“德性”,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肖属相一样,朝代的更替都遵循着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汉武帝后期,由于前期的四方征伐,劳民伤财,加上增加苛捐杂税,人民怨声载道。这时,儒生们论证认为汉代气数已尽,已经结束,该有新受命的天子起来了。 比如,据《汉书》记载,汉昭帝元凤三年,也就是公元前78年,泰山下一块一丈五尺长的大石头突然自己站了起来,上林苑中一棵本来卧在地上的枯死的柳树也自己站了起来,于是,有一位《春秋》学家推演认为,石头和柳树象征下层平民,而泰山可是帝王受命封禅的地方,可见将有新天子从匹夫中崛起,汉帝应该立即寻找贤人,把帝位让给他。再比如说,王莽上台就响应了有段时间流行的“汉代国运不能延续,刘家应该退位”的说法。从西汉中期开始,儒者认为没有什么万世一统的王朝,天命轮流转,有德者才能获得。这个说法最早来自董仲舒。后来,有人说得更为严重,说汉德已衰,皇帝应该避位让贤。王莽政权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产生的。随着王莽的威望越来越高,开始有人把王莽看成是新圣人的象征,于是出现各种歌功颂德,各地还时不时出现祥瑞,预兆圣人在世。巧的是,这些祥瑞正是出现在王莽重新为大司马的时候。终于,王莽戴上了王冠,定国号为“新”。其次,儒生通过谈论礼制来影响政治。如果说议论灾异受命,是为了警示,与之相似的谈论礼制,提倡礼乐,则是为了对上天表示感谢。礼乐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汉武帝时期的礼乐讲究排场,极为铺张。昭帝、宣帝时期重视礼乐是为了安抚百姓,礼乐的目的在于约束人们的不当行为。而到了元帝和成帝时期,礼乐制度改革,儒生依据古代经典,开始讲究道义,注重民间习俗的改革。着眼于民间,与汉武帝时期针对上天有所不同,儒生通过强调礼乐的不同作用而影响政治。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