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白一首诗《下江陵》,人人能背诵,为何被称为“惊风雨、泣鬼神”之作?
江陵,李白,白帝城李白一首诗《下江陵》,人人能背诵,为何被称为“惊风雨、泣鬼神”之作?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我不知谁之子,像帝之先。
两岸猿声啼不住是大道空虚,声音当做能量绵绵在内心中,总是装不满。
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飞驰的轻舟形同同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物质,有惊无险。
轻舟已过万重山,就是挫去大江翻腾的峰芒,解决猿猴惊心的纷扰,水里平静的水光,踏上岸上的尘土。
我不知谁之子,像帝之先是什么时候?时间是我恍恍惚惚朝辞白帝彩云间了。
两岸猿声啼不住,天无以清将恐裂。轻舟已过万重山就是天得一以清。
暴雨不终日,飘风不终朝,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读这首江陵还诗很新鲜,诗仙李白早就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代李白之诗,还能让我驾驭今天的灵性,所以诗歌惊天动地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回答这道题之前,我认认真真的看了几位网友的分析大作,太长知识,太长见识了。还是那句话,高手在民间。因为喜欢李白,喜欢这首诗,还是想回答一下,肯定是关公面前耍大刀,网友面前玩电脑。
课本上我们都学过这首诗,不过名字好像叫《早发白帝城》而不是《下江陵》,万能的网友能否告知其中缘由吗?这二个题目都带有地名,也是诗的前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一个是行程的起点:白帝城(旧址在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下临长江),一个是行程的终点:江陵(现在的湖北省江陵县在白帝城东一千二百里),所以诗中的千里虽是常用的虚词语言,也是实际的地理长度.而一日还的时间长度肯定是达不到的.这里的虚写反映了大诗人兴奋和喜悦的心理.加上一个还字,更是妙不可言.有失而复得,破镜重圆的幸福感.
如果再了解一下当时历史背景,我们也会为诗仙的境遇而感动的,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三月,李白因永王案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被赦免的消息,随即乘舟东下江陵.当时李白已经六十岁了,是人生的晚年了,真的快要羽化成仙了,水千条山万座曾经走过.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历来评论家们对于第三句甚为高看,的确是承前启后,浑然天成.对于读者有很强的代入感.整首诗的节奏是轻快的,这一句则既能缓冲一下,又能增加画面感.实在是高手之中的高手才能如此呀,惊风雨而泣鬼神的评价是中肯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乐答!
个人认为“惊风雨而泣鬼神”一说并不过分。因为这首诗既突出了“险”、“轻”、“快”,又凸显了真实的内心。
“境之所到,笔即追之,有声有情,腕疑神助,此真天才也。”《唐风怀》这赞述亦可以证明该观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明朝大才子杨慎曾赞美李白的诗《下江陵》:“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此语常被人用来称誉能产生震撼人心效果的文艺作品。可见杨慎已为李白神鬼莫测的艺术感染力所折服。赏析李诗如下,以见证其赞之精辟。
唐肃宗乾元二年,李白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写下《下江陵》。
从写作技巧层面看:首句中“彩云间”三字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地理住置高,为写顺水行舟蓄势伏笔。第二句中“千里”、“一日”是举数字作对比,写两地间路远,但用时短暂。第三句以猿啼声烘托行舟飞进,势不可当。第四句用“已过万重山”衬托水势如泻,照应首句。诗人的笔有如五彩画笔,着笔轻巧灵活,浓淡适宜,为我们绘制了一组栩栩如生的《峡江飞舟图》。令人叹为观止。
再从选词用字表现精神世界层面看:《下江陵》叙述的是诗人“辞”白帝,“还”江陵的故事,突出一个“快”字,表达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细细品来,真是神来之笔。诗里的“辞”,非一般意义的“辞别”,是脱离苦海,结束黑暗的“辞”。诗人心潮澎湃,高兴致极,空中的云朵也有了光彩,这里的一个“彩”字装点了诗人畅快的心境。诗里的“还”,也非一般意义的“回还”,是走近亲友,再塑人生的“还”。皇恩大赦让诗人喜出望外,遥望家山,归心似箭。此时舟从人愿,如离弦之箭,势不可当。此处诗人写行舟之快,但未用“快”字,惟恐所言不够特“快”,特别加了个“轻”字。舟,只有轻才行得更快。让我们领略了“快上加快”的写法。这样的“快”,才是诗人满意的“快”,如有神助,诗人畅快兴奋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令读者感同身受,为之喝彩。
本诗气势磅礴,感人肺腑,令人叫绝,我们不能不赞同杨慎的赞誉:“精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李白《下江陵》为传世之作,干古流芳,我认为有以几点思考;
1/、心境与环境相融合。
读此篇佳作,谓\"惊风雨泣鬼神″体现在:
a/、通篇体现激情、豪放,拟山高和水急以表白诗人人生生死不羁的豪情,心境在彩云之间,结束了流放的生活,舒怀于山高水急之内,触景生情,情寄于景,心景相融。
上一篇:听损患者如何改善聆听环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