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难道错了吗?
高句丽,中原,王朝隋炀帝三征高句丽难道错了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所以隋炀帝开始华夏就不断对高句丽用兵,可惜几次都大败。大唐建立后,不管是唐太宗、高宗都很明白高句丽的威胁,父子两数次用兵,终于在高宗的几次出征后灭亡高句丽,华夏的北方边疆才得以安宁。
综上可知,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从本质来说是没有错的,初心也是为了家国天下,只是他用力过猛了,一不小心引火烧身,他这个人本来留下了一身是非功过,说不清,道不明,如果不是唐太宗留下了几句话,估计三征高句丽也永远得不到后人的理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隋朝亡于隋炀帝杨广之手,这一点毋庸置疑,同时也要清楚一个问题,杨广并非一无是处,甚至称得上颇有能力,创科举、修运河以及建东都,均是杨广当皇帝时的成就。开疆拓土没有错,可惜杨广太急躁,连年对外用兵,尤其三征高句丽的失败,造成无法收拾的局面。
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而隋军接连三次劳师远征均未成功,损失极为惨重,每次失败各不相同,背后的具体原因,你都知道吗?分析此事之前,先普及一个常识,高句丽跟高丽只有一字之差,容易让人弄混淆,傻傻分不清楚。
根据《汉书》记载,高句丽早在公元前1世纪就存在,起初疆域范围在吉林一带,后来逐渐扩大。而高丽直到公元十世纪才建立,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可混为一谈,三国曹魏名将毌丘俭,曾攻克高句丽都城,却未能将其彻底灭掉。
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火持续两百余年,无暇顾及周边,高句丽趁机发展起来,也越来越嚣张。中国古代帝王,只要不太昏庸,骨子里都有一统天下的梦想与决心,眼里容不下沙子,即所谓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隋炀帝的父亲杨坚,晚年着手对付高句丽,召集30余万大军,打算一劳永逸。高句丽国君一看这阵势,吓得赶紧派使者谢罪,考虑各种因素,杨坚暂时下令撤军。隋炀帝征高句丽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完成先帝遗愿,二是看出高句丽日后必成中原之大患。
公元612年,上百万隋朝将士集结完毕,由步兵、水兵和骑兵组成,踏上第一次进攻高句丽的征途。由于属于客场作战,负责粮食补给等事宜的后勤人员竟高达两百万,占据压倒性优势,可惜还是兵败而归,且不算财物损失,光战死沙场的将士都超过三十万。
这次隋军失败,隋炀帝负主要责任,为何这样说呢?将领奉皇帝旨意,凡事都要听从隋炀帝安排,哪怕机会再好,都不许擅自行动,否则就是抗旨。由于隋炀帝坐镇后方,战报传递耽误大量时间,错过最好的进攻机会,简单来说,就是隋炀帝自己贻误战机。
隋朝实力雄厚,次年便卷土重来,第二次征讨高句丽,隋炀帝吸取上次的教训,情况得到很大改善,接连取得不错战果。然而,留守京师的权臣杨玄感举兵谋反,得知后方起火,隋炀帝连夜下令班师回朝,再不回去大本营都没了,所以再次失败。
连续两次不成功,并未打消隋炀帝灭高句丽之决心,他坚信“事不过三”的道理,誓不罢休的毅力令人称赞。最后一次征高句丽,隋军气势衰减,高句丽也快扛不住了,与此同时,各地起义军让隋炀帝非常头疼,只能选择撤军。高句丽的问题,直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错,只是太急没有准备好就出征,老百姓和士族吃不消。中国历来的威胁都是来至于北方东北内蒙一带,中原强盛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击北方游牧民族,秦汉唐都是如此,这是打赢了的打赢了就是长期和平。宋一直被北方金压制导致军事上毫无建树,最终变成蒙古口中的肥肉。明朝也是如此,建都南京就是对北方势力的妥协,即使后面朱棣迁都北京,也只是暂时抑制住北方女真,已经无法阻挡女真的崛起。注定了明会被北方游牧民族灭亡。
北方游牧因生活习惯和地区特点原因导致他们只要发展起来强大起来,唯一的出路就是往南发展,必然打击中国中原腹地。隋炀帝当时北方最强大的势力是高句丽和突厥,打击高句丽是必须的,只是还没准备好,到唐时太宗做的也是同样的事情,灭高句丽和突厥,最终实现了从东北到新疆的一线控制,唐朝进入鼎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