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难道错了吗?
高句丽,中原,王朝隋炀帝三征高句丽难道错了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觉得吧,三征高丽没错,三征高丽打败了就错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错。太心急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现在看来确实错了,但理性分析隋炀帝征讨高句丽的原因,除了国王高原无视隋王朝,更深层的原因就是隋炀帝认为高句丽自古是华夏的土地,他要成就千秋伟业必要征讨高句丽。但三次出兵都不切事宜,导致隋王朝迅速土崩瓦解。总得来说就是出发点没有大问题,执行过程中全都是致命的问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隋之前的那一段历史,大家可能都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可能是中国最混乱的一段历史,朝代更替频繁,政冶不稳,经济停沚,百姓生活可想而知。隋朝大统一,政治环境是好了,经济方面还需要休养生息,还没有给经济发展喘口气,就发动战争,战争是靠经济来支撑维持,你想没有经济发展,发展军事那是无稽之谈,注定失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高句丽是东南亚的一个国家,曹魏时期由于中原内乱,高句丽趁机迅速发展;南北朝时期,中原混乱割据,此时的高句丽在好太王的统治下,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这样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稍微有政治意识的人,都嗅出危险的气息,而翻开史书,果然,在它从发展到进入鼎盛时期的过程里,和中原也一直有冲突。第一次与中原王朝的正面冲突便是曹魏时期,处于发展上升期的高句丽,联魏攻辽东,却又终止与曹魏合作,突然偷袭曹魏政权辽东西部地区,侵寇之仇让魏国派毋丘俭东征,这一战差点让高句丽遭受灭顶之灾,吓得其四十余年战战兢兢,对中原王朝毕恭毕敬。至于这第二次大规模的对高句丽的远征,就发生在隋朝,这时的高句丽好了伤疤忘了疼,对隋朝的臣属要求时常阴奉阳违,598年,高句丽更是派兵攻辽西,于是隋炀帝杨广也就不含糊的大手一挥,带兵远征了。三次远征,付出了极大代价。
关于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反对者大多数认为这是他爱好杀伐的天性使然,由于这种说法带有浓厚的个人偏见色彩,我们就先不予讨论,先来说一说另外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为了打击门阀贵族阶级,损耗关陇集团贵族门阀实力,而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隋朝的科举制没有从打击到门阀贵族,寒门子弟人才依旧没有很多机会为国效力。这一理由看似也能说的过去,但是只要稍微一推敲,根本站不住脚。第一,杨广自己就是关陇贵族出身,再怎么无私的皇帝,都不可能这么拿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第二,三征高句丽,打仗的又不是关陇贵族子弟,甚至连他们的私兵都不是,而是百姓子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那些寒门子弟做了炮灰。从这两点来看,虽然上面说到的理由很高尚,实则毫无根据,甚至是胡乱推测而来的。既然如此,那么,真正让杨广三征高句丽,想要消灭这个国家的理由,又是什么呢?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对高句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翻开历史的进程,我们不难发现,并不是隋炀帝一个人拼了命也要灭了高句丽,所以,与其说要找为什么隋炀帝杨广要三征高句丽的答案,不如说要解释为什么中原王朝一定要灭了高句丽。
隋炀帝没有告诉我们答案,其他帝王也没有说过,但庆幸的是,唐太宗给了——“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寥寥数语,却把几百年的战事原因交代清楚了,是的,不是我们不爱好和平,而是日益强大成东南亚第一的高句丽不是盏省油灯,它就像潜伏在身边的一匹狼,随时趁你不注意冲出来咬你一口——每逢中原动荡不安,高句丽就伺机发展并蚕食中国边疆就是最好的证明,它太虎视眈眈看着中原这块肥肉了,要么杀了它,要么被它杀。而且,从客观角度而言,中原亡了高句丽,至少不会对它的子民赶尽杀绝,还让他们融入中原,可如果反过来,高句丽未必会如此对待中原子民。
从隋文帝开始,高句丽就不断蚕食辽东土地,因为本身也是农耕民族,可以在辽东扎根,另外收买征服了不少北方游牧民族部落,势力最强盛的时候简直要吞噬整个东北,并向草原不断渗透,隋炀帝对局势的判断了然于心,于是决定对高句丽发动战争。第一次由于指挥不当,导致隋军惨败,隋朝初定,各地并不安稳,需要一次巨大的胜利来震慑各地蠢蠢欲动的势力,于是隋炀帝杨广二征高句丽,但因为负责粮草杨玄感反叛,后院起火,无功而返;第三次,既有秀肌肉的想法,也有两次没有成功的不甘心,我们都知道杨广是一个自信且非常骄傲的皇帝,他不能接受失败,于是有了三征高句丽。三征高句丽,最终没有随了杨广的心愿,反而严重削弱了隋国力,导致民不聊生,也使隋炀帝丧失民心,隋末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使隋朝统治崩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