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秦始皇真是个彻彻底底的暴君吗,无一是处吗?
始皇,秦国,秦王秦始皇真是个彻彻底底的暴君吗,无一是处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事实上于战国以来各国都在变法图强,凭靠纯粹的仁义之政维持下去已绝不可能,让各国君主行王道,不加强君权,不强化统治,国无力何以谈仁治?小编认为,评论历史人物不仅要结合后世的经验为结论,也要考虑当代历史背景,秦始皇是不是还有更先进的做法?司马迁生活在受儒家影响的西汉中期,正是汉武帝时期,当时推崇儒家学术是合情合理,但司马迁也不否认秦始皇行自奋之智。
秦始皇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天下一统的帝制是他所初创,中国此前还没出现过这样的制度,当然有其先天不良的局限性。秦国为适应战国发展出的军功爵制度是建立在有战争前提上,为战争服务则要耗费大量民力财力,因而秦朝的灭亡确实是跟无底线挤压百姓劳动力有关。但是回头想想,在秦始皇一统中国以前又是什么情况?他破坏了各国百姓原有的幸福吗?并没有。战国七雄各自争霸,本身也是兼并周边国家成为了强国。
齐国自齐威王时再兴图强,历三代以称霸东方。孟子也曾游说齐威王实施王道,被齐威王所否决,最终齐闵王贪得无厌,相国田文营私舞弊,赡养食客以巩固权势,却只有从民间敛财才能维持养食客的周转,齐国对百姓亦是肆意剥削,终遭燕国率五国联军伐齐,几近灭国。先前齐国不断欺压鲁国,自齐国元气大伤后,楚国又接下这个重担,最终灭了鲁国。当时执政的就是四大公子之一的春申君,此人为复强楚国,招揽食客,加强国中威信,那么他养食客的钱又从何处得来?跟孟尝君田文一样都是取之于民。
楚国因变法不成,旧贵族依旧垄断着政治,因此土地的收入多进入贵族囊中,国家根本无法有效运用地方民力、财力。至吴起变法失败到屈原执政,都还在说变法之事,却完全得不到实施。赵国、魏国、韩国处于四面环敌的地位,长久战争不止,赵国称霸之时也建武灵丛台、信宫檀台、沙丘平台以显示威严,并非只有秦国才在威武时期建造宫阙。魏国是七雄首个变法称霸的国家,取消了世袭贵族特权,其重农政策也使民强国强,是商鞅变法的效仿对象。可是查查魏国的战争史,魏国在强盛时期是不是也四处征伐?
至说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有罪,那真是欲加之罪。战国七雄没有一个不修长城,万里长城则是凭借赵、燕、秦三国长城连接而成,齐国南部有长城,魏国有西长城,楚国于南阳盆地也有长城。这就是中国为何需要大一统帝制的主要原因,分裂时期的各国都在剥削百姓,不敛财于民则国不强,国不强就任由敌国宰割,形成无休止的恶性循环。后人只批判大一统帝国的混乱,却不想想分裂时期给百姓带来的挤压更甚于统一时期。
秦始皇统一天下,开创了一种新统治思路,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治理地方,统一的文字、度量货币等等,给予后代统治者许多便利,因为割据战争减少,内陆的百姓得以平稳发展经济,一定程度得以休养生息。最终秦朝的解体是因为制度和统治思想还不成熟,并且无法从一个以战争为主的体制转型,仍需要不断发动新的战争来维持国家的运营,这在客观上确实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刘邦入咸阳后,萧何拿到了秦朝的户籍、制度书籍等等,汉承秦制,汉朝就是在秦朝的基础下吸取挫败的经验,缓慢完善帝制统治,最终开创四百年基业。
大格局说完,也说点秦始皇的小智慧,韩国曾派一位水利工程师郑国到秦国修水渠,以消耗秦国民力财力,当时的秦王政派人严密监工,令郑国预期完成的同时没有过度损耗秦国民力财力,修成的郑国渠反造福国家,增加了农产收入,强化秦国横扫六国所拥有的资本。秦王政初时受吕不韦牵制,他借用楚国贵族昌平君等人为依靠铲除了吕不韦、嫪毐。其后秦王政听从秦国贵族所言,逐出六国食客,这样一来秦国的排外行为就相当于打回原形,再任由旧贵族说了算。秦王政又受到李斯所劝阻,再度重用外国人才,遂使帝业可成。
秦王政十三岁即位,这样的少年君主往往都是权臣的傀儡,少有能够反控实权的例子。初时那些秦国、楚国贵族还以为可以操纵秦王政,结果秦王政也是乾纲独断大肆启用王翦、蒙恬、尉缭、李斯、李信、项少龙等人为重臣,利用次一等贵族来抵抗老贵族,最终巩固了集权。
总结:所以综上所述,小编认为站在一个周朝诸侯国的秦国立场,秦王政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重新收回实权,整合国家资源,并带领国家持续强盛,最终横扫六国,而不是让其余国家把自己灭掉,令本国人不受亡国之苦,单单从一个诸侯国的格局而言,这算不算明君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是否还有着其他不同的观点呢?喜欢的朋友可以点赞加关注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