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何有人说唐朝文人没有宋明有骨气,武则天篡位为何没有受到如明文臣般那般抵制?
武则天,文人,骨气为何有人说唐朝文人没有宋明有骨气,武则天篡位为何没有受到如明文臣般那般抵制?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从报恩的角度来讲她当皇帝是帮主李治守江山而非夺江山。武则天在死后给自己留下的是无字碑,是非功过当于后人来评价。如果她将她的皇位留给她的侄子的话,那么她的墓碑就不会是无字碑,而是大肆的宣扬她平生的功劳来表明皇位传承的合理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明不太清楚,宋朝文人的骨气怕是仅仅停留在文章上,和实际作为截然相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文臣武将都有,而且相当激烈。
1、公元684年九月,武则天改制易旗,当月,就有徐敬业、徐敬猷、唐之奇、杜求仁、骆宾王等人,在扬州起兵讨伐,由骆宾王写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以号召天下,十多天内就聚合了十万部众,武则天派兵兵三十万镇压,十一月,徐敬业兵败自杀。
2、宗室子弟:琅邪王李冲,在博州举兵,越王李贞在豫州起兵,但一个月后也被武则天镇压。
3、朝中文官开始时没有反对声音,主要是之前,武则天已经做了多年的铺垫和准备。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曹丕也好、司马昭也好、杨坚也好,大家都有一个常识:必须先掌握绝对权力,才能登基。否则,急着登基,一定会失败的,凡是挡路的不听从的人,都要在登基前处理。武则天也是如此,武则天登基前就掌握大权20多年,反对她的褚遂良、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上官仪这些人早就被杀完了。所以显得反对声音少。
武则天坐稳帝位后,反对她的人只是蛰伏起来伺机而动,一旦有机会就会爆发。
武则天登基15年后,借着武则天有病的机会,以宰相张柬之为首,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文官,联合禁军统领李多祚,发动兵变,包围了武则天寝宫,迫使武则天退位。
这就是反动派利用武则天的大意,自认为权位稳固,放松了警惕,反对者们抓到了机会,一举翻盘。
所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大家好~我是Gurunding-古兰丁;
感谢小秘书的邀请,同时也感谢大家百忙中前来阅读;
我不知道关于这个“骨气”具体指的是什么,是对内还是对外?是对人还是对事?
好吧,一开始我全身心都是懵逼状态,茶不思饭不食的思前想后,猛然间,却发现自己漏下了后半句的提问,这时我才明白,重点其实应该是在后半段问题,所以我一下开朗了,犹如拨开乌云见明月。
明月几时有,我来数一数;这时我才明白只有想清楚了后半段的问题就能回答上开头的疑惑,因此,我觉得首先我们从武则天篡位为何没有受到明文臣般的那般抵制说起:
一、相对而言,唐朝是一个包容性、开放性很强的朝代;
可以这么说,在中国古代,相对于现如今开放的时代而言,唐朝初期是最接近于现代开放风气的,那时的妇女们也不像后来的样子,只知“相夫教子、深养深闺、不得参政”。
因此,在那个时代中,女性也同样参与到了很多的事情当中,武则天参与、干涉朝政,也就不那么显得突兀了,普遍接受的程度也就高了。
二、武则天的治政能力确实有目共睹,不比世间任何一代男性帝王弱;
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竞争上岗,谁有能力谁上”。武则天的治国、治政能力是有目共睹、不可磨灭的,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谁能让自己过的更好,是谁当皇帝都是无所谓的;对于士绅而言,特别是那些籍籍无名之辈,只要能让自己展露才华、慧眼识珠,也同样不在乎是谁当皇帝。
三、“温水煮青蛙”,在武则天登基为帝的前期,那些个所谓的“男权主义”者,那些个“铮铮铁骨”家们,早已贬的贬、杀的杀,已不成气候;
武则天的治政手段,犹如天生的艺术家一般,非常的有手腕,所以阴谋诡计、打压倾轧、朝堂斗争并不是男人所独有的天赋。
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武则天在登基为帝前,早已把阻碍清除干净了,剩下的不是对自己有利的人就是自己的心腹。
当这些所谓“男权主义”者、“反对者”、“铮铮铁骨”家们,在温水中畅游之时,却早已决定了他们最后的归属。
四、正因为出了“武则天称帝”的事件,所以再后来的时代中,对待女人的态度越加的明显,毕竟中国古代的社会是个“男权社会”,因此对于这类事件在后来的封建帝王和士绅中成为了“警钟长鸣”、“前车之鉴”的范本。
那么好,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回过头来回答为何有人说唐朝文人没有宋明有骨气: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所以回到了原本我的疑惑中,他们所说的“骨气”到底指的是什么?是男人对于女人压制的“骨气”、还是对于世间“正义”的“骨气”?因此,结合后半段的提问,我想到了一句话“对事不对人”,在我看来,唐朝文人的“骨气”在于“对事不对人”,而反观宋明文人的“骨气”在于对“世间正不正义”的“骨气”,两者并没有太多的可比性,相对而言,我对于“对事不对人”的评价远远高于“世间正不正义”的评价。因此,在我看来唐朝文人的“骨气”并没有不如宋明文人的“骨气”,甚至有些方面还远远高于宋明文人的“骨气”,这就是我的回答。
上一篇:空腹为什么不能大量饮酒?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