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清朝的娘娘走路为什么需要人扶?
妃子,宫女,清朝清朝的娘娘走路为什么需要人扶?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甄嬛传》、《延禧攻略》、《如懿传》等清宫剧里,时常出现妃子走路宫女扶着胳膊的场景。为何如此?往脚下看就知道了。
清朝妃子穿的可不是普通的绣花鞋,而是旗鞋,又叫“高底鞋”,俗称“花盆底”。这种鞋和现代高跟鞋有相似之处,通常以木为底,鞋底一般高5至15厘米,上细下宽、前平后圆,或呈马蹄状。
也不只是宫里的娘娘们这么穿,满清贵族小姐十三四岁之后,额娘就要为她准备花盆底,慢慢在家练习,直至熟练掌握穿花盆底的技巧。但也不是随时穿,如果不出门做客或见客人,日常家居也还是穿软底绣花鞋。
如果某位娘娘对自己的身高不是很满意,鞋底还可达到14至16厘米,甚至25厘米。本来身高150,穿上花盆底足有175了。皇帝要是个子矮一点,见了她得抬头仰视。不过应该也没有这么彪的娘娘。
鞋子的木跟镶装在鞋底中间,用白细布包裹,也有外裱白绫或涂白粉,俗称“粉底”。旗鞋的面料为绸缎,上面绣各种自己喜欢的图案,以五彩祥云居多。可能从古至今的女孩子都有一个小仙女的梦吧。
根据各人审美的不同,对花盆底的设计也不同。喜爱奢华的,常用刺绣或串珠点缀粉底;喜爱素雅的,也许只是在包裹粉底的细布上绣清雅的事物;喜爱飘逸的,可以在鞋尖处装饰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及地面,走路带风。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特意制作的木跟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木跟没破,便拆下来换到别的鞋子上用。
穿上花盆底,走起路来抬头挺胸,摇曳生姿、风情万种。但有个问题,不好走路,如果路不平稳,没人扶着极容易摔跤,也走不了远路。因而娘娘们身边总跟着一个或数个搀扶的宫女,这可不只是显示身份,也有实用价值。
贵族小姐或夫人们同样如此,到哪儿都得有人搀扶,想走快点也是不行的,只能不紧不慢的甩着帕子,气度也就出来了。
花盆底是怎么来的呢?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是满族妇女未进关时热爱劳动,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和脚底打滑,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做工日益精巧,后发展为花盆底鞋。
二是传说中满族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制作了厚厚的木鞋底。
三是满族妇女爱穿旗袍,但个子高的人穿旗袍更漂亮,故发明了花盆底以增其高。
个人认为第三种说法更有可能,纯粹是为了爱美,就跟现代女孩子穿高跟鞋一样的道理,除了漂亮没啥实际功能。
码字不易,劳动您的小手手,关注点赞,人生灿烂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近些年来,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清宫剧,但是不知道各位是否注意到这样的一个细节,那就是嫔妃在走路的时候,都要将手搭在太监的胳膊上,要知道这些妃子大多年纪轻轻,又没有什么毛病,为何要这样做呢?
皇帝在走路的时候,扶着太监很正常,因为这是有讲究的,以来显示出皇帝的稳重,也能展示出皇威,另外清朝属于满人,他们擅长骑射,在年纪大了的 时候,身体难免出现不适,这个时候就需要身边的人进行搀扶。那么后宫的女人为何也要这样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妃子们基本上穿着的都是旗袍,很大程度上连鞋子都遮挡住了,因此在走路的时候就极为不便,说不定不小心还会栽跟头,所以需要太监的搀扶,另外就是为了显示出尊贵,因为他们的头上也是戴着很多的头饰,这些都是真金白银,于是就造成了头重脚轻的现象,不小心这些头饰有可能会掉下来,为了安全,他们也需要太监的搀扶。
有关资料记载,末代皇帝溥仪也曾回答过这个问题,因为从小生活在皇宫中,他的答案还是比较有权威的,溥仪曾说,由于那个时候嫔妃的鞋子鞋底都是采用的木头,十分的坚硬,在走起路来就显得不是十分的稳妥,因此这才会让太监扶着自己的胳膊。
通过这些讲述,相信大家又多了一些了解。相信再看清宫剧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奇怪了,每一个民族和时代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能违背,还要遵从执行,只有更好的适应这个时代的生活,才能更好的生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你看到清宫剧之中妃子走路的时候总是被人搀扶着走,你的第一感觉是不是昨晚皇帝又“干坏事”了,居然如此生猛的让妃子连走路都走不稳了。
不过当我们看到别的朝代的古装剧时就没有这种现象,因此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怀疑难道清朝皇帝就这么富有干劲?其实这个问题千万不要想歪了,清朝妃子需要有人搀扶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而是有多方面原因:
高跟女人走路难
在我们中国古代经常会有这么一种说法是“小脚女人走路难”,指的是在我们古代封建时代的女子很多都是都需要缠足。
关于缠足的历史源自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在当时古代人的审美观念和如今是不同的,当时古代人的审美观念就是女子自然要体现他们“柔弱、贤淑”的一面,比如就有“楚王好细腰,穷人多饿死”,再比如“楚女细腰,魏女歌甜,赵女多姿”。
也就是这个古代君王的“病态审美”以至于让封建时代的各种“糟粕”有了市场,因此就有了各种各种习俗文化,而缠足也基于此诞生了。
当然,此时关于缠足并非那个时代的特色,有证据表明在宋朝之前女子是不缠足的:
《周礼.天官冢宰》:\"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屦。为赤舄、黑舄、赤繶、青句、素屦、葛履。辨外内命夫命妇之命屦、功屦、散屦。\"
而到了宋朝时期,中国历史则进入了一个节点,在宋朝以前中国历史还是属于世家专政,而宋之后则是“士大夫治天下”,而对于女子的约束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在北宋初期缠足风俗也是较少的,可是到了北宋末期宋徽宗时代,缠足则迎来了一个巅峰,由于宋徽宗本人的病态审美,以至于北宋掀起了一股“缠足潮”,同时开封城中还有专门的“缠足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