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国演义》空城计,司马懿为何不杀死诸葛亮?
司马懿,空城计,魏国《三国演义》空城计,司马懿为何不杀死诸葛亮?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最后,诸葛亮的诡计多端那可是出了名的,曹军因此可是吃了不少亏。况且在现在这种扑朔迷离的情况下,对待眼前情况最好的方式就是先不要采取任何措施,观察一下情况,能进则进,进不了就赶紧退,谁也不知道对方的底牌是什么。当然,那些事后诸葛亮当然可以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高见。司马懿在跟诸葛亮的对决中一直都采取的是稳妥路线,正因此,他才能活到现在。偶尔的一次失误,诸葛亮就可能要了他的命,这是前面的事实所证明的。所以在不明敌军意图的情况下,司马懿宁愿退而求其次。他永远都不知道诸葛亮哪次是实,哪次是虚,所以他极少进攻,大部分时间都在防守。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就算吃了亏他也不会改变自己总体上的策略,因为他很明白自己斗不过诸葛亮的心眼,就算他事后知道在空城计中让诸葛亮给耍了,他依然是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的,这就是他比常人高明的地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古代应该都很钦佩诸葛亮也知道他的用兵之处,也希望自己可以拥有这样的军师。所以就算进城也应该活抓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载:“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
这是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其情节为街亭失守,司马懿大军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御敌,却大开城门,并在城楼抚琴,司马懿疑有埋伏,遂退兵。后以空城计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事实上,这只是郭冲在注解里编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攻克孟达后回驻宛城,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 ,和诸葛亮对战的是张郃 ,孔明见街亭败绩,迅速撤回汉中。所以,此事件本身是虚构的。
真正的空城计发生在南北朝时代,西魏的守将王思政。他一直为宇文泰坚守桓农粮仓,邙山之战,宇文泰败归,王思政听说西魏军大败的消息,不仅不逃,反而让人大开城门,自己解衣躺在城楼上,慰勉将士,以激励士卒,表示自己的胆略。几天后东魏兵杀到城下,见城门大开,又知道王思政的名声,心中大怯,竟不战逃走。诸葛亮的空城计乃演义所为,王思政的空城计实为正史所载。
既然《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实为演义,而非正史所记,司马懿为何不用箭射掉弹琴的诸葛亮?这一问题就失去了如何回答的依据,如果按着演义推演下来,这是一种心理战。孔明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实者实之,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之所以司马懿没有射箭,就是怕中了诸葛亮的埋伏,而且诸葛亮也不可能完全暴露,充当司马懿的箭靶子,与其打不住狼反惹一身骚,不如抽身退去,留个谨慎的好名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畄下最好的竞争对手,较劲,看谁笑到最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事实上是:司马懿早已识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但是,老谋深算问司马懿知道,只有有强敌存在,他才有存在的价值。一旦诸葛亮被灭了,他司马懿在曹操心目中也就失去重视了。多疑妒才的曹操必然不会再让他手握重兵。一旦失去兵权,他就成了曹操砧板上的肉,任其斩杀了。
正因为如此,司马懿才误作中计退兵了。而老奸巨猾的曹操也终将识破诸葛亮的空城计,认为司马懿并没有那么高深莫测的计谋,也就对司马懿不那么防备了。
这也是后来“政归司马氏”,“三国归晋”的原因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桥段,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案例,实际战争是不是发生了这个情节不得而知,作为小说多少进行了艺术加工。
文人情怀作祟
虽然诸葛亮和司马懿二人都是两军统帅,但还是以文人自居的,与张飞这样纯粹武将干就完了的行事风格不一样的,毕竟都是高层,面子还是要留的。二人既然打了照面,当然是先斗智后斗勇,神仙打架总不能一上来就兵刃相见,盘盘道谋谋略的时候还是要有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