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国演义》空城计,司马懿为何不杀死诸葛亮?
司马懿,空城计,魏国《三国演义》空城计,司马懿为何不杀死诸葛亮?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最后想说的是,“想要把诸葛亮射下来”,真的是“不可能的”,毕竟人家也是军事家,怎么可能把自己暴露在敌人的射程范围之内,你说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擒贼先擒王。你也相信演义类的传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诸葛亮不能死,诸葛亮死了,司马懿就失去存在的价值。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赌心理,诸葛亮赌司马不敢杀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史书看,历史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失了街亭后整军后撤时,按易中天的说法当时司马懿在宛城不在阳城,所以他使用空城计这种示敌以虚迷惑吓阻仲达的可能性很小。但是这种心理战是有可行性且被人实际操作成功过,比如文聘曾用此战术吓退过孙权,罗贯中把这类战例信手拈来给了诸葛亮。
不过可以架空设想一下如果空城计真的被诸葛亮运用以对付司马懿,为什么曹魏方不用小部队做试探性的进攻或者至少射一冷箭呢?我觉得可以用“养寇自重”4个字来解释。司马懿其实一直被曹魏高层所猜忌不放心把兵权给他,他要保住自己的位置并持有兵权就一定让边事不断,诸葛亮一日不死曹魏的西部边境就一日不得安宁,所以孔明是不能死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诸葛亮不能死。
古人有句老话,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讲的就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中充满着残酷杀伐与权谋倾轧,对于需要颐养天年修身养性的老人来说并不是很好的读物。
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每一场较量后面都有无数智慧与权术的角力,就拿空城计来说,这就是典型的一场心理战。
虽然在历史上这个故事并不存在,但是罗贯中并不是为了凸显诸葛亮的多智近乎妖而特意构造的这么一个桥段,其实只要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所在。
空城计在书中发生的背景是在马谡失了街亭之后,面对司马懿大军的围堵,诸葛亮兵败收拢残兵退守西城,司马懿当时率领有十五万大军,气势汹汹直奔诸葛亮而来,眼看着这是一场死局,但是诸葛亮凭借着多年在战争中摸索出的经验,决定兵行险招,用诈摆一道空城计迷惑司马懿。
结果司马懿真的上当了,大军到了城下,看着在城楼上悠然弹琴的老对手诸葛亮,司马懿久久没能发令攻城,原因很简单,对于一个身经百战的战场老油条来说,诸葛亮这招实在有些令人匪夷所思。
司马懿与诸葛亮较量多年,深知诸葛亮绝非是一个如此轻率莽撞的庸夫,他这么做肯定是有原因的,这种心理是司马懿当时的第一反应,毕竟换做谁也会产生这种疑虑。
但是司马懿接下来的行动就很有意思,听到旁边的人的劝说,司马懿却下令退兵,而且一退就是十数里!
甚至连一支箭也没有发,这就很值得玩味了,因为司马懿这个时候已经在心中已经另有打算了。诸葛亮虽然是在使诈,但是对于当时的他来说根本不至于吓到退兵,当时的司马懿手中有十五万大军,手底下的猛将更是如云,年长一辈的张郃,年轻一代的郭淮,他的儿子们都在队伍中,他根本没有要退的必要,更何况诸葛亮已经大败了,军力疲惫,士气低落,正好是一举消灭的好时机。
退一万步讲,即使不进攻,只需要列开阵势,将城围住,困也能把诸葛亮消耗殆尽,后面再决战也可以,但是他却退兵了,这分明是消极作战嘛。
那么问题来了,他为什么要消极作战,故意放掉诸葛亮呢,原因是司马懿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当时的他在朝中其实并不是一人独大,上面有威信还在的曹家皇帝,朝中还有个如日中天的大都督曹真,曹真作为司马懿的死对头,一直对司马家是虎视眈眈,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在这种局面下,想要在夹缝中求的一丝生存,就得韬光养晦,既不能锋芒毕露,也不能束手就擒,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矛盾,转移矛盾的对象就是蜀汉,将朝中的矛盾转移到战争中去,自己又能掌有兵权自保,两全其美。
当时的诸葛亮正值壮年,在蜀汉又时大权独揽,是曹魏集团的大敌,曹魏家正是用司马懿的时机,因此不会对他怎么样。
但是如果蜀汉倒了,或者诸葛亮倒了,他司马懿就没有价值了,曹真代表的曹魏势力就会转过头来收拾他们这些旧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世上权力斗争从来就是这么残酷,在这种考量下,司马懿自然不会让诸葛亮死的,即使曹真亲自提兵讨伐,他也会在适当的时机让诸葛亮安全脱身,这就是权术。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