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纵横无敌的八旗铁骑衰败后,满清政府想过重振吗?
旗人,骑兵,清朝纵横无敌的八旗铁骑衰败后,满清政府想过重振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纵横无敌的八旗铁骑衰败后,满清政府想过重振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然是想过的,而且不止一次的尝试过,只是都彻底失败了而已。题主有个误区,八旗军不是单纯的骑兵,他们应该算一种综合部队,有大量的火器兵、战车兵,所谓骑射只是军事训练的代称。从乾隆年间开始,清朝就一直不停的尝试挽救八旗军的战斗力,可惜收效甚微。大抵上清朝一直没有抓住八旗堕落的原因,或者明知道原因却实在没法下手。
问题根源——理论模型与现实发展的矛盾
八旗准确点说一直都不是只有女真人,里面有大量的蒙古人和汉人,它是一种军政体系,压根就不是血统民族。清朝拿下江山后视八旗为夺取天下最重要的根基,把这套体系给固定了下来。但很快他们就遇到了问题,以往八旗军的收入是分配制,来源主要为战争掠夺缴获,现在天下都是自己的,总不能自己抢自己吧?
于是帝国上层拿出了一套模式,国家发钱作为花销,国家分地作为吃食,解除这些人的后顾之忧。旗人禁止出城,只需要好好训练,待有战事的时候出征杀敌即可。想法很好,但执行的很逗逼,跑马圈地激起的军民矛盾先不说,你都禁止他们出城了,给土地有个卵用?他们自己根本没法去种,只能出租。更逗逼的是还不允许他们从事其他职业,要么当兵、要么当官、要么种地,就这三条路走。
我们都知道战争杀人、和平生崽的道理,承平日久旗籍的人口越多,乾隆把准噶尔灭族之后国家也再没有规模太大的战争。军队数量就那么多,不可能无限扩编,又不让这些人去干别的。这帮原来的职业军人就开始急速的堕落,每天喝茶遛弯、提笼架鸟的混日子。
时间长了国家也受不了,这发的银子怎么比打仗时候还多?再这么下去财政要吃不消的!说实话开始旗人也不满意,因为旗籍里也有阶级的,除了宗室和上层外,大部分旗籍的例银不够维持好生活。清朝官方也不是傻子,给旗籍发银是分两部分的,例银是常发的,可很少,正经的收入还是当兵打仗的奖金。分下来的铁杆庄稼他们自己还不能种,租出去只能收点粮食,立国时候这些人已经习惯优渥的生活,过苦日子受不了,经商国家还不让。
生计问题——缠绕整朝的闹心事儿
其实从雍正年间开始,一个搞笑的闹心事儿就摆在清朝皇帝的面前——八旗生计问题。按道理说一群国家花钱养着的人不可能有生计问题,再次还有顺治时期分的铁杆庄稼打底,怎么也不至于饿死吧?
可这事儿真的就发生了,雍正后期的时候真的就有旗人活不下去,开始冒充汉人卖身为奴。原因很简单,孩子越生越多,下层旗人的例银根本养活不了,铁杆庄稼分三回家就有人啥也捞不着了。国家还不让这帮人去从事其他工作,去茶馆打杂都没人敢用,这不就是等着饿死吗?这事儿的搞笑程度大抵就等于明朝一些宗室为了不饿死故意犯罪,好去凤阳的皇家监狱混牢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自雍正以下的皇帝们简直想破了脑袋,使用了种种办法,其中包括:
移民:人实在太多了,你们出去一部分回东北吧!给你们发路费、发种子、分地。然而应者寥寥,见惯了京城繁华,谁还愿意回那穷山恶水啊?皇帝一看光鼓励是不行了,还是强制吧!反正和罗刹国老折腾,发八旗兵充边!就这样,分流了上万八旗军到东北,一度东北只剩下1000多旗军的局面改观了很多。但是对于八旗爆炸一样的人口增长,这是杯水车薪。
当官:办各种官学、宗学、觉罗学,加强八旗教育,这样就能当官了。除了科举外,旗人还可以通过笔贴、翻译进士、侍卫等特殊途径当官。大抵上就是利用旗人通满语,可以当翻译,或者功夫好,可以当保镖的途径。其结果也就是清朝中后期,旗人教育程度好一些而已,并没有大用,官员数量也是有限的。
出旗:最后一招了,减少旗人数量吧!解除一部分人的旗籍,让他们自谋生路,国家不再限制他们职业了。我到不是想挑起民族矛盾,最终离开旗籍的大部分是汉人。雍正年间汉人占旗籍差不多七层以上,到了嘉庆时期已经降到四层多。用这个数字也澄清一个问题,所谓的八旗其实还是以汉人为主的,即使比例最低的时期也要占差不多一半。其他大概三层是原女真人,两层是蒙古人,还有一些其他少数民族,清代八旗不是一个民族概念。但这招依然没有卵用,低层旗人依然生计困难,倒是被裁掉的那部分人真的自谋生路了,这帮哥们一生气加入天理教当了反贼,在嘉庆年间把紫禁城都给轰了几枪。
到这我们就明白旗人战斗力减退的根源,上层旗人永远不愁生计,最后游手好闲的不训练,下层旗人永远没法活,最后穷的训练装备都没有。不改变这个结构,你怎么分流旗人都是徒然,穷的还是训练不起,富的还是不愿意训练,战斗力只能越来越差。
坦率说旗籍制度到也不是一无是处,起码它解决了一个问题,逃兵。僧格林沁骑兵冲锋洋人火枪队都没几个逃跑的,原因无他,户籍加全家老小都在城里呢,你跑一个试试?花了官府钱长这么大,还想打仗当逃兵?太没契约精神了吧?
最后挣扎——陆军第一镇
后来洋人不是打进来了嘛,太平天国也闹起来了,八旗操蛋的战斗力实在没法面对四面起火的帝国。湘军、淮军等地方武装开始崛起,但少数八旗精锐还是保持足够的水准,依然是拱卫京师的重要力量。
甲午战争之后,灰头土脸的清朝进行军制改革,开始训练新军。参照德国和日本的模式重新编制,以步、炮、马、工程四个兵种进行分别整合。
1902年12月6日:抽调京营八旗3000人,交袁世凯训练,希望成为新式部队。
1903年1月22日:以镶白旗铁良为练兵翼长,赴保定训练。
1904年2月12日:再次从八旗中抽调兵卒,将营扩大为协。
1905年5月31日:再次抽调八旗兵卒扩编,最终编制为镇(大约1个师)。
1906年1月9日:训练完成,称陆军第一镇,驻防北京仰山洼。
1912年11月:改名陆军第一师,原因是中华民国成立。
1922年6月:进入江西,驻扎南昌、九江。
1925年4月:改名为江西陆军第三师,此时军内已几乎没有原八旗兵卒了。
1926年:国民革命军进攻江西,该部全军溃散,八旗最后的努力彻底归于历史。
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国民政府将八旗衙门正式撤销。
1838年:锡伯营移防新疆,八旗最后一个编制消失,这个维系300年的制度彻底完结。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