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43名客户被坑5000万,华夏银行理财飞单?到底由谁承担责任?
银行,华夏银行,客户43名客户被坑5000万,华夏银行理财飞单?到底由谁承担责任?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第三种情况连同上一条,如果事情发生在银行网点、办公区等容易让客户产生该产品就是银行销售,且还有类似银行的书面保证等,客户不具备知情条件的情况,银行承担责任,而实施的主体自然人甚至需要承担更为严重的诈骗责任。
这里的要点包括销售人的知情、故意隐瞒或者欺骗,购买人的知情、故意还是善意的问题。
而在法律阶段更多的需要取证问题,这些信息很多取证困难,例如监控视频总是更新覆盖,书面的证据证明更加容易得到,但是通常不会被保留,很少有飞单者恶意出具该证明,人证和其他证明有显得薄弱等问题,更多的可以采取视频等方式证明,才能继续维护自己的权利。
希望可以帮到你们,不过还是建议购买理财多了解,多问,然后去正规金融机构包括具备销售资质的独立机构,自己对产品多询问,而不是纯粹的基于某人的信任。另外任何一家机构的产品都会有查询渠道,可以自行查询,而不是只凭一个收据或者回单等,会好很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前几天刚刚看过这个报道,说的是华夏银行北京分行公主坟支行的事情。
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2013年9月至2014年期间,支行客户经理申某把43名客户的理财资金,大约5000万元,“飞单”办理其他单位的理财业务,结果出现项目逾期后被判定为非法集资项目。
银行认为:用户投资的理财项目,不是本公司的产品,该项目理财收益率在11-13%之间,并非本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该业务和银行无关,客户经理申某已经离职,银行不该承担责任。
法院一审判决认为:客户投资时应该了解投资的相关信息,并承担由此产生的收益和损失,银行不承担责任。
但是二审认为:银行风控不到位,对申某没有尽到监督责任,因此判决银行承担20%的责任。
这种责任判定到底对不对?
客户既然是到公主坟支行办理业务,就是冲着银行去的,是基于对银行的信任,客户经理的行为代表的是银行,因此银行的责任应该超过20%。试想,如果没有这个银行,客户不会去办理业务,如果银行能够制止客户经理“飞单”,用户也不会产生损失。
从客户责任看:11-13%的投资肯定对应着较高的风险,客户既然选择投资,就应该事先了解产品风险,否则非法集资、庞氏骗局都会变成只赚不赔的买卖了。
从银行的责任看:无论银行是否知情,银行管理失职是肯定的,而且5000万的资金,43名客户,几年的投资周期,银行如果说完全不知情,肯定说不过去。
所以,我认为银行责任是在先的,其次才是客户自己的责任。因此损失的资金银行和客户各承担50%是比较合理的,银行和客户可以就损失再向申某和非法集资单位进行索赔,至于是否能赔得起那就另当别论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过不少类似的事情。
飞单的情况也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客户对于银行的经理过于信任,很多都不是在银行柜台办理的,这类风险较大。
另一种是在银行的办公室,但是合同和章都是假的。
一般很难追究银行责任。
为什么出现这种飞单造成损失,很难追究银行的责任。
一,关于举证的问题,对于银行的信任,基本不会留存证据,没有风险防范的心理,自己本身对金融的了解也不够。这就是为什么需要专业的理财规划师,以后这方面市场很大。
二,飞单的资金都不是投到银行的,银行也很难去追回和处理这些资金,银行想负责也很难
三,一般都是个人行为,因为银行本身不会靠飞单去赚钱,赚到的钱也都进了私人腰包,所以追责最后都是个人。
金融方面需要专业严谨,尤其大额资金。也有些飞单的情况有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不做讨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管银行章真假,只要是在银行办理的,或者虽然不是在银行办理但是由银行工作人员指定地点办理,客户对银行工作人员有充足理由相信该工作人员是职务行为,形成表见代理,所发生的法律后果都应该由银行承担。否则让普通民众长一副火眼金睛识别哪些是银行里的妖魔鬼怪哪些是圣人神仙是过于苛刻也是万难做到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般出现这样的情况,真正与银行有直接关系的可能性不大,依我的经验分析如下:
1.这种飞单的情况,应该不是银行所为。银行发售理财产品,一般都会与投资者签订相关投资合同,具体可见合同盖章等信息。往往投资者容易上当的是,在银行营业厅会有所谓的打着银行发售稳定收益性的理财产品的名义,忽悠投资者进行购买。而投资者容易上当的原因是这些发售理财产品的人员是变相“挂靠”在某一银行的营业厅,让投资者很容易相信其就是银行的理财产品,从而放低了警惕性。更让你想不到的是,兜售这些理财产品的往往通过银行内部人员来协助完成。我的一朋友在几年前就是上过这种当。当时在建设银行一营业厅,自称是建行的一名工作人员给我朋友介绍说一款建行理财产品在售,每年收益率不低于6%,每年投1万元,连续投5年即可。我朋友自己一算,5年下来收益起码有好几千呢,又见是银行营业厅的工作人员推荐的,就爽快的买了。结果,5年过去了,对方却称投资有亏损,建议再多等一年。我朋友一看情况不妙,割肉斩仓出来了,幸亏本金损失不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