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黄瓜栽培中常见的虫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黄瓜,病害,可湿性黄瓜栽培中常见的虫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与非瓜类蔬菜、葱韭等作物轮作,以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采用高垄栽培和膜下浇水的栽培技术,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加强通风透光,增施磷钾肥,提高作物的抗病性。
嫁接防病,用根系发达耐低温抗枯萎病的黑子南瓜做砧木嫁接黄瓜,防效可达95%以上,是目前防治黄瓜枯萎病较理想的方法。
利用夏季日光消毒,每亩用1000公斤稻草,切成4~6厘米长,均匀撒在地面上,再均匀撒上100公斤石灰,然后深翻土地25厘米以上,盖上地膜,浇足水、然后密闭大棚或温室15~20天,当地表土温达到60~70℃时,对枯萎病菌及线虫都有较好的防效。
药剂防治。
于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或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立枯净800倍液灌根,每株灌250毫升,每7天灌一次,连续灌3次。
六、黄瓜黑星病
1.症状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叶、茎、瓜均可受害。幼苗发病子叶出现黄白色近圆形病斑,幼苗停止生长,严重时心叶枯萎,全株死亡。叶片发病,初为湿润状圆形斑,直径1~2毫米,淡黄色,后病斑易星状开裂穿孔。叶柄、瓜蔓及瓜柄受害、出现淡黄褐色大小不等的长梭形病斑,中间开裂下陷;病部可见到白色分泌物,后变成琥珀色胶状物,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瓜条被害,初产生暗绿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并有胶状物溢出,后变成琥珀色,病斑直径2~4毫米,凹陷、龟裂呈疮痂状,病部组织停止生长,致使瓜条畸形,温度大时可见天灰色霉层,瓜条一般不烂。黄瓜黑星病与细菌性角斑病的主要区别是细菌性角斑病叶上的病斑是多角形、受叶脉限制,叶脉不受害,病叶不扭曲,病斑后期穿孔而不是星状开裂,瓜条被害溢出菌脓不变琥珀色,病瓜湿腐。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该病为瓜枝孢菌侵染的真菌病害。病菌在病残体上、土壤中或附近在架材上及种子上越冬,从叶片、瓜、茎蔓的表皮直接穿入侵染,也可以从伤口或气孔侵入。病菌在5~30℃温度范围内均可生长,以20℃为最适宜。保护地栽培重茬时间较长,种植密度过大,植株徒长,通风透光不及时,连阴雨时间较长时发现均较重。
3.防治方法种子检疫是防止种子传播病害的主要途径。对种子田进行生产检疫、生产无病种子。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250克熏烟。喷药要均匀周到,幼嫩部分及生长点要喷到,每5~7天喷药一次,连续防治3~4次。
七、黄瓜疫病
1.症状该病主要危害茎基部、叶及果实。幼苗受害多从嫩尖染病,初为暗绿色水渍状萎蔫腐烂,病部明显缢缩,病部以上的叶片渐渐枯萎,造成干枯秃尖。叶片发病,出现圆形的暗绿色水渍状病斑,潮湿时病斑很快扩展成大斑,边缘不显显,全叶腐烂。成株期发病,多从嫩枝,侧枝茎基部发病较多,病部水渍状暗绿色,明显缢缩并腐烂,病部以上茎叶枯死,病茎维管束不变色。瓜条受害,产生暗绿色水渍状,近圆形凹陷斑,湿度大时病害发展迅速,瓜条萎缩,后期病部长出稀疏灰白色霉层。黄瓜疫病与枯萎病的区别。疫病茎基部维管束不变色,在后期病部长出稀疏灰白色霉层,而不是白色或粉红色霉层。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该病为黄瓜疫霉菌侵染的真菌性病害。病菌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种子、垃圾、肥料都能带菌,并通过灌溉水、气流及风雨传播发病。疫病的发生流行与小气候有密切关系,高温高湿利于病菌的发生发展,发病温度范围为5~37℃,适宜温度为28~32℃。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重茬地、连阴雨天、浇水过勤、湿度大、排水不良、土质粘重、施用末腐熟的有机肥等,均易引起该病的发生。
3.防治方法实行与非瓜类作物轮作。
采用高垄栽培,垄面覆地膜或麦草,采用膜下暗灌,及时排除田间水,做好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工作。
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残株病叶并销毁。
种子消毒。可选用40%甲醛100倍液浸种30分钟,捞出洗净晾干备用。或选用种子重量的0.3的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600~800倍液浸种30分钟,然后催芽备用。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90%疫霜灵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也可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和4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1:800倍液灌根,每株灌250毫升,每10~15天灌根一次,连灌3~4次。
八、黄瓜炭疽病
1.症状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幼苗期发病,子叶边缘出现半圆形病斑,稍凹陷。成株期发病,叶片病斑近圆形,大小不等,初为水渍状,很快干枯成红褐色,边缘有黄色晕圈,常有几个小病斑连成不规则的大型斑,病斑上轮生黑色小点,潮湿时病斑产生粉红色粘稠状物,干燥情况下,病斑常开裂、穿孔。茎和叶柄上的病斑为椭圆形或梭形,深褐色,稍凹陷。瓜条上的病斑圆形,褐色,稍凹陷,中部开裂,后期病斑上产生粉红色粘稠物。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该病为刺盘孢属真菌浸染的病害,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种子表面、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在适宜的条件下侵入寄主引起发病。高温高湿是发病的主要条件,相对湿度87%~95%,适温为24℃时最适宜发病,湿度小于54%时不发病,温度高于28℃时发病轻。保护地栽培通风透光不好,浇水过多,连年重茬,氮肥过量,植株徒长均有利于发病。3.防治方法选用无病种子或从无病的植株采种。
加强栽培管理,及时通风透光,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并控制湿度在70%以下。增施磷钾肥,实行轮作,发现病株后及时清除病叶、病瓜,并及时用药防治。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250克。每7~10天用药一次,连续用药3~4次。
九、黄瓜菌核病
1.症状主要危害茎和果实,多发生在茎基部和主侧枝分杈处,最初产生淡绿色水渍状病斑,扩大后呈淡褐色,病部表面着生白色菌丝,茎杆内部生有黑色菌核,病部以上枝叶萎蔫枯死。果实染病多从瓜头发病,初呈水浸状腐烂,表面长满白色菌丝及黑色菌核。叶部发病为灰色至淡褐色,圆形病斑,边缘不明显,病部湿腐、长了稀疏的霉层。苗期发病幼茎基部出现水浸状病斑,并很快绕茎一周,造成幼苗猝倒。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该病为核盘菌侵染的真菌性病害。病菌在种子和土壤中越冬越夏,在适宜的条件下产生子囊孢子,孢子随气流传播蔓延,带菌的病花可引起再次侵染。低温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温度在13~20℃时有利于子囊孢子萌发,适宜的相对湿度为98%~100%。菌核萌发最适宜温度为15℃时左右,在超过50℃时5分钟即可死亡。保护地栽培连作时间长,放风不及时,湿度大的地块发病重。通风早、通风量大、湿度小、光照足的发病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