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黄瓜栽培中常见的虫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黄瓜,病害,可湿性黄瓜栽培中常见的虫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3.防治方法选用抗病新品种。如津研4号、津春2号、津杂2~4号、长春密剌及山东密剌等。加强栽增管理,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膜下浇水,减少浇水次数。加强通风,降低空气湿度。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结瓜后及时摘掉下部老黄叶。根外喷施0.2%磷酸二氢钾或者喷施1:1:100的尿素和糖的混合液,提高功能叶片糖总含量,提高叶片生理抗病能力。高温闷棚。选择晴天上午,关闭大棚温室门窗,使棚室内的温度升到45℃,最高不能超过48℃,持续2小时后适当通通,风使棚室温度逐渐下降,恢复正常温度。闭棚前一天必须浇水,植株较高的可将生长点向下压低一些。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
①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②90%疫霜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③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④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⑤72%普立克水剂600~1000倍液。
⑥45%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250克。
⑦5%百菌清或5%万霉灵粉尘剂,每亩每次1公斤,每7~10天用药一 次,连续防治3~5次。
二、黄瓜白粉病
1、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背及叶面产生白色圆形粉状斑点,扩大后成片,长一层白色粉状物,并逐渐变为灰白色,叶片变黄后干枯死亡,不脱落。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病为白粉菌科的白粉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在保护地栽培的地区,该病可常年发生。靠气流或雨水传播,从温室传到大田,然后再传到温室。白粉病的发生与温度、湿度、栽培管理有密切的关系。白粉病发生的最适温度为20~25℃,超过30℃或低于10℃时病菌受到抑制。白粉病菌对湿度的适应性较广,湿度越大越利于病菌孢子的萌发,但是相对湿度低于25%时,病菌仍能萌发。在栽培管理中,如密度过大,氮肥过多,通风透光不好,土壤缺水或灌水过量,湿度过大的地块,均容易发生该病。
3、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如英雄一号、金福耐热王、金奖正阳、泰山抗热至尊宝、东方龙极绿青瓜、夏盛节节多、抗青黑绿3号等优秀黄瓜品种。保护地需熏蒸消毒,在定植前先用硫磺粉或百菌清烟剂消毒。用硫磺粉熏蒸的方法是每55立方米用硫磺粉0.13公斤,锯末0.25公斤。如用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用药250克,分放几处于傍晚点燃后密闭一夜,次日早上打开门窗通风。
加强肥水管理,注意棚室内通风透光,防止植株徒长和脱肥早衰。药剂防治。
可选用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农抗120生物制剂100PPm,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交替使用,每7~10天用药一次,连续防治2~3次。
三、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1、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但有时也危害茎和瓜。子叶受害,初为水渍状,圆形或卵圆形凹陷斑,以后变为黄褐色斑,干枯。叶片初受害,产生针头大小水渍状斑,后变淡褐色,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湿度大时叶背面斑上产生白色菌脓,干后为一层白色透明膜。病斑后期质脆,易开裂穿孔。茎及果实上病斑水渍状,近圆形,后变为淡灰色,病斑中间常产生裂纹,潮湿时,病斑上产生菌脓,并向果肉部分侵害,使果肉变色,腐烂,并有臭味。幼瓜被害后常腐烂早落。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该病为细菌性病害。主要靠气流、灌溉水、雨水、昆虫、农事等传播,从气孔、水孔、伤口等处侵入。高温和高湿是细菌性角斑病发病的重要条件。发病的温度范围为20~30℃,最适宜的温度为25℃左右。在日平均温度12℃以下,湿度相对较大时发病重。栽培密度过大,磷钾肥不足,通风不良,低温高湿,重茬的地块发病重,低温多雨的年份发病较普遍且严重。
3.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种子消毒。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50%代森铵500倍液浸种1小时,或用40%甲醛150倍液浸种1.5小时,清水洗净后催芽备用。
加强栽培管理。重病的地块实行二年以上的轮作,及时通风降湿、排除田间积水,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并集中销毁。
药剂防治。于发病初期喷洒50%DT800倍液、或70%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新植霉素5000倍液、或用1:2:300~400倍波尔多液,或80%绿得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10天喷一次,连续防治3~4次。
四、黄瓜灰霉病
1.症状该病主要危害黄瓜的花及幼瓜,有时也危害叶及茎。病菌多从花上开始侵染,花被害后,长出灰褐色霉层,再侵染幼瓜,造成脐部腐烂。被害幼瓜初呈水渍状,褪色,病部逐渐变软腐烂,表面密生灰褐色霉层。病花和病果落在茎、叶上,导致叶发病。叶部病斑为水渍状,后为浅褐色,有轮纹,边缘明显,病斑中间有时产生褐色霉层。茎部被害,引起病部腐烂,严重时可造成整株死亡。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该病为灰葡萄孢菌侵染的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在病残体上和土壤中越冬并成为初侵染源,靠气流,水溅和农事操作形成再侵染。病花和病果可造成再次传播。温度20℃左右,阴天光照不足,保护地湿度大,通风不及时,相对湿度在90%以上,结露时间长,是灰霉病发生蔓延的重要条件。若温度高于30℃,相对湿度在90%以下,病害则停止蔓延。
3.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增强光照,加强通风,膜下浇水,切忌阴天浇水,防止湿度过大。清洁田园,及时摘除病花、病瓜、病叶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10%的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每次每亩250克,熏3~4小时。也可用粉尘剂于傍晚喷洒,5%百菌清粉尘剂或6.5%甲霉灵粉尘剂,每次每亩1公斤。也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6~7天用药一次,连续防治3~4次,要求药要喷到花及幼瓜上。在始花期点花时加入0.1%用量的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沾花或喷花效果明显。
五、黄瓜枯萎病
1.症状主要危害黄瓜的根茎基部。幼苗发病时茎基部变黄褐,子叶萎蔫下垂,根茎部腐烂。成株期一般在结果初期发病,病株表现为从下向上逐渐萎蔫下垂,似缺水状。数日后,病株茎基部缢缩并有琥珀色的胶状物流出,在潮湿的情况下,茎基部会长出粉红色或白色的霉层,切开茎基部可以看到维管束变褐,这是枯萎病的重要特征。随着病情发展,病株很快枯死,茎基部易纵裂成麻丝状,很容易拔起。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该病为镰刀菌侵染的真菌性病害。病菌在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种子可远距离传播,土壤、粪肥、灌溉水、昆虫、农具等都可以传播病害。病菌生命力很强,能在土壤中存活5~6年以上。因此土壤中病原菌的多少是病害发生程度的决定因素,也是病害的主要侵染来源。连作地、土壤高湿、根部积水的地块,易促使枯萎病的发生蔓延。高温高湿是枯萎病发生的有利条件,在温度24~27℃,土温在25~30℃时,病害发生快。氮肥过多,酸性土壤(PH=4.6~6.0)发病较重。线虫多的地块及大水漫灌的地块发病均较重。
3.防治方法选用抗病新品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