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以前用镰刀收割小麦都是早上几点去的?你怀念用镰刀收割小麦的时光吗?
麦子,镰刀,都是以前用镰刀收割小麦都是早上几点去的?你怀念用镰刀收割小麦的时光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每次割麦子趁着天还不亮时,地里会有潮气,在割麦子时,不容易往外掉,也是因为地多,用镰刀收麦子很慢,趁着不下雨的时候,快点把麦子收回家,那个年代没有肥料,也不浇地,那时的农民靠天吃饭,麦子长的很小,有现在麦穗的一半大小,这是全家的一年的口粮,要是遇到刮风下雨,就等于在要他们的命。
左手一把,右手一抡镰,割一把放地上,割几把,用麦秆打捆,几把一捆,看着前面的父亲,低头下腰,很长时间,强忍着酸痛,继续劳作,过一段时间直直腰,再继续重复劳作。不舍得歇一会,九、十点的时候太阳火辣辣的,歇一会,喝点水,吃点带来的干粮。接下来,有装车的,把车装的满满的,拉往场院里,卸车,一亩地的麦子要拉两三车。
下午还要继续相同的工作,麦子全部割完,拉到场里,这时候有牲口的用牲口拉个石碾子,碾压麦穗,没有牲口的用人力敲打麦穗,起场用叉子,接下来扬场,晒好麦粒装麻袋拉回家。最后垛麦秸垛。一个夏芒下来少说也的一两个星期。
天不亮下地,天黑回家睡觉,饿了吃口干粮,渴了喝几口水,我们现在再也不用,冒酷暑,顶烈日,挥镰刀割麦子,已成了大人们回忆的往事,孩子们有趣动听的故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趁早上凉快,早上麻呼呼亮去割小麦,割好了中午背回去。太阳大了小麦穗容易断在地上,小麦毛刺扎人。
我们老家是山区,小麦都是用镰刀割的。没有技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那还是大集体的年代,我刚刚初中毕业,那时根本没有收割机的优越,全凭着一把镰刀和力气,起早贪黑,奋战在麦田里。
每到收麦子的季节,天还没亮,就听见布谷鸟撕心裂肺的嚎叫声彻夜不停,“咕、咕、咕、咕...咕、咕、咕、咕......” 大约四点钟,奶奶就要早早把我叫起来磨镰刀,准备到地里割麦子。起来后,奶奶已经把做好的面条捞上一碗,砸上点大蒜,切上几刀黄瓜丝,放上一点盐,这就是早上起来下地割麦子的美餐了。吃完饭,天上还是月儿弯弯、星光闪闪,可以说是披星戴月下麦田。那时为什么要起早割麦子,一是凉快;二是麦子熟了割起来不掉颗粒。到了麦地里只见生产队里的社员都在弯着腰割麦子,一个比一个都勤快,那时割麦子要先割下一缕麦子把麦穗那头拧起来下个麦腰,然后把割下的麦子放在麦腰上捆起来,一捆一捆的方便搬运装车。干了一个时辰,天才东方发白,大家都要歇息一下,有的喝水,有的啃干馍馍,这时地里才出现一片欢笑声,你一言我一语的开玩笑,谈笑风生,同叙述着丰收的喜悦。暂短的休息,生产队长就会给大家说 “开始干吧,趁着凉快,一会儿太阳出来就热了。” 队里男男女女的劳力就会拿起镰刀继续往前割麦子。在割麦中不免会割破手指,这些辛苦劳累的农民就会把事先带在身上的破布,撕成长布条来包扎伤口,包好后又匆匆进入到割麦子的行列。
干到接近中午,阳光是那样的火热,空气是那样的干燥,火辣辣的太阳烤的人们喘不过气来,这时候我真正体验到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含义了,农民们个个顶着热浪艰辛的劳作,让我也真正了解到汗滴禾下土的不易。那时我年纪比较小,没有老农那种毅力,真是有点受不了,但是,作为一个男子汉我也强忍着疲惫和大伙比着干,汗水顺着脸额往下流,拿镰刀的右手掌也磨出了几个血泡,那时队长不发话是不能随便回家的,在学校里我也学过那些战争中的英勇事迹,轻伤不下火线是我的座右铭,头顶阳光晒,地上热气蒸,口干舌渴,浑身困乏,咬牙也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眼望着长长的麦田,随着风吹掀起的波浪,这就是农民的丰收食粮,老农把三夏大忙比作虎口夺粮,听说古代麦收时绣楼里秀女也要下楼到麦田,我一个平民百姓还有什么值得叫苦呢。看看那些正在弯腰割麦的农民,个个都湿透了衣襟,白衣服上面都有一层厚厚的麦灰,脸上的麦灰被汗水冲下一道道汗積,他们无所畏惧、勤劳肯干,为农业的丰收撒下一片真情,这就是农民的本色。
割完一块麦子,就要用性口把割下的麦子运回生产队的麦场上。那时也要搞禁烧,在麦子进场前,麦场上一圈都是农民各自从家里送来的大大小小的水缸,还有一排排装好的沙袋子,场中四周还要贴上许许多多“防火、防盗、放霉变”的五彩标语,形势严谨,气氛热烈。运来的麦子都要在麦场上堆积成麦垛,在一个宏大的麦场上,一堆堆积成的麦垛相似一个个小山丘,这也是孩子们嬉戏玩耍捉迷藏的好地方。等把麦子都割完了才能统一碾压,那时割麦子好像需要十天到半个月,一个生产队的麦子才能割完,等碾压、扬净、晒干、缴售公粮后那就月余天了。
那时的碾压麦子全靠生产队里的毛驴和黄牛,遇到好天气就要把麦垛扒开进行摊晒,一个中午还需队里的社员手拿木杈翻腾几遍,一般都在中午后开始碾压,一个麦场上有好几个性口拉着石磙,一遍又一遍的碾压,压好后就要起场,就是把麦子的空秆用杈子挑起来,再堆成大垛存放在麦场上,这可是生产队性口的优质饲料啊。然后接着把碾压好的麦粒推成堆,等待有风时进行扬场。那时还有个传统的讲究,在扬麦子时妇女不能站在上风头,这样会影响风速,后来这个风俗也就慢慢的被革除了,女的不但可以扬场,而且在麦场上还能干各样的活,在漫长的三夏大忙中成了主力军。把扬好的麦粒摊晒在麦场上还要轮流进行翻转,等晒干后装袋子存入仓库,这样一天天扬、晒、装、存要忙乎好多天,有时遇到恶劣天气还会遭遇大雨袭击,整个麦场上雨水一片,这时候全生产队的男女老少都会自觉的跑到麦场上在雨水抢收抢装,个个被淋得像个落汤鸡,那时的鬼天气也肯下雨,麦场上淋雨那是正常的事。遇到这样的天气真是倒大霉了,天气晴了还要把淋湿的麦子运出来进行二次翻晒,遇到连阴天农民吃生芽的麦子面那是抗拒不了的,因为生产队要把顶好的麦子缴入国家粮库,也叫缴公粮。那时的口号是:“为国献爱心、缴好爱国粮。” 那时的忙火三夏麦场可是一个功夫活,白天没干完的活晚上要加班,男男女女在灰暗的灯光下来去匆匆,麦场上熙熙攘攘,欢声笑语,说着、笑着、忙活着,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这就是当时农民的夜生活,这就是大集体群聚群乐的真实写照。
上一篇:频繁跳槽会更有职场经验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